課程簡介
本課程旨在結合社會領域與閱讀理解,帶領學生認識台灣多變且壯麗的地形特色,並透過閱讀與討論,深化對台灣山脈之美的認識與情感連結。
課堂將從課本中的台灣地形圖引起學生學習動機,透過提問激發好奇心,接續閱讀《安妮新聞》中有關台灣山脈的相關文章,從中找出重點、觀察圖片,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與觀察能力。
學生將進行小組合作,透過填答活動與討論,分享最喜愛的台灣名山及其原因,藉此培養口語表達與團隊合作的能力。最後由各組進行簡短的分享,教師統整課堂重點,強調台灣山脈的獨特價值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透過本課程,學生不僅能認識台灣的自然地貌,亦能在討論與創作中深化對家鄉土地的情感與責任感
課程目標
- 認識台灣地形的基本特色,了解山脈的組成與分布。
- 培養學生閱讀非故事性文本(如新聞、專欄文章)的理解與摘要能力。
- 引導學生從圖文中觀察與描述山的外觀與特色,提升觀察與表達能力。
- 透過小組討論與分享,訓練口語表達、傾聽與合作能力。
- 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並欣賞台灣自然景觀,培養對家鄉土地的認同感與環境保護意識。
教師課後省思
一、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1)學生對「山」的概念較陌生,初期理解困難:導入時需運用許多線上圖片、影片輔助說明,幫助學生建立基本概念。
(2)討論活動中,學生知識以及查找資訊的能力落差大:鼓勵以小組為單位,並提供平板去輔助使用,讓每位學生可以有適合自己的方式去查找資料。
(3)校園剛建置完成,有些植物剛種沒辦法看到完整以及開花結果的模樣。
二、未來的教學規劃
(1)可進一步結合自然領域,加入「與環境互動」的學習元素,透過實地走訪校園、觀察植物,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動。
(2)推動跨班共學活動,鼓勵學生彼此分享對校園植物的觀察與認識,並共同製作植物圖鑑,藉此激發創意交流,提升學習動機。
(3)增加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鼓勵他們主動觀察、認識更多校園中的植物,培養主動學習與觀察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