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學生喜愛的的閱讀素材出發,從《安妮新聞》中「朋友相處小眉角」的文章出發,引導學生分享閱讀心得,並思考面對人際困擾時可採取的行動策略。接著,課程結合時下流行的課題,透過MBTI 16型人格測驗,幫助學生認識個人特質,並深入討論人格差異對於看法與行為的影響。學生進行自我測驗後,與同儕互動,透過猜測、比較及交流,探索彼此在四大面向上的相同與差異。
最後,課程強調心理測驗僅為自我認識的工具,並非絕對標籤,鼓勵學生在理解他人的同時,也保有彈性思維與同理心,進一步提升人際互動的理解與包容,達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學習目標。首先,專注於提高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包括掌握主旨、捕捉細節以及進行推理與推斷。其次,學生在接觸各種類型的文章時,能夠學習到更多的新詞,進一步擴展詞彙量,並加強其運用能力。此外,閱讀活動還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他們能夠從文章中挖掘並分析資訊的可信度,進而發展評估能力。
本課程希望透過廣泛的閱讀報紙其他版面,幫助學生增進對各種議題的認識,從而擴展他們的知識面,感受安妮新聞這份刊物所帶來的不同體驗。
課程目標
- 完成老師指定的閱讀任務,理解文本並思考可行的解決策略。
- 認識心理測驗的目的,瞭解測驗的指標與步驟。
- 小組討論時能聆聽、分享、尊重與理解。
教師課後省思
- 部分學生對自我揭露或與他人分享測驗結果感到不自在,鼓勵學生分享時可以選擇自己願意談的部分,教師應該創造安全與尊重的討論氛圍,並可提供非公開分享的替代方式(如紙本記錄)。
- 學生回饋,和傳統報紙與課本文章相比,安妮新聞的版面設計與文章內容顯得更有吸引力,創意多元的主題規劃、色彩繽紛的閱讀界面,令人愛不釋手。導師也對本期報紙的主題十分欣賞,內容十分切合即將畢業的學生觀看。
- 透過後續課程引導學生探索如何根據自己的性格類型,調整與他人互動的方式,提升人際應對能力,並可與輔導室的專輔教師入班課程相互搭配。
- 為了避免學生對心理測驗結果產生過度認同或標籤化,教師在說明測驗時強調「人格測驗僅供參考」,並以實例說明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會有變化,避免學生誤以為結果就是「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