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次圖書館「心理韌性‧主題書展」圍繞著「情緒和心理韌性」,設計三項體驗活動。其中第三項應用《安妮新聞‧聆聽特刊》設計。
- 向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申請「心理韌性主題書展書箱」計畫。
- 針對(1)之繪本設計「為自己朗讀」、「自我情緒覺察」等體驗,透過聽覺、視覺、觸覺(有的書籍很特別),好好細膩地感知情緒。
- 《安妮新聞.聆聽特刊》從世界中可聞之音至內心所感之音,有層次與境界上的差異。生活中的聲音地景一旦弭除,人的生活感知將會失去多少樂趣、錯過多少抵禦危險的能力,最基本的這些聲音或多獲少能夠勾起我們的情緒──儘管平日我們習以為常。聆聽臺灣聲音地景,並敘述當下聽到聲音時的情緒;再讓學生回到熟悉的校園角落,回想有哪些聲音能夠觸動自我情緒。
除了上述三項之外,引用臺灣SEL情緒象限,讓學生利用下課時間來辨認自己情緒,且嘗試將情緒詞彙可視化,貼在圖書館展示海報紙上;學生在尋找張貼的位置時,還能發現「同一種情緒」,每個人的感受強度竟都有所差異。
課程目標
- 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路徑,讓學生不僅能覺察自我情緒,更能使用精準詞彙表達。
- 透過「聆聽臺灣各地聲景,且進一步辨識所屬地理區位」的體驗,明白生活中「聲景」的存在以及連結個人情緒的可能性。
- 回想並喚起內壢國中校園裡,充滿聲景的地點,並能流暢地書寫出這些聲音帶給自己的情緒。
教師課後省思
- 思考:如何將圖書館主題書展活動設計,再與相關處室,甚至和領域教師共備,讓《安妮新聞》中的內容,能得到更廣泛、深入的影響與效應。而不是侷限於一場教務處圖書館所舉辦的體驗而已。
- 網路強度是第三項體驗順暢與否的關鍵,課程設計時需列入考量:《安妮新聞.聆聽特刊》6-7,任課班級29位學生使用i-pad掃描QRCode時,畫面停留在「Loading Location……」,移除畫面、重新掃描,反覆幾次大約花了10多分鐘,全班才3-4部i-pad成功開啟聲音。老師想到的解方為兩人一組共用一部i-pad,然而成效不彰。最後由老師讓各小組「點菜」,以手機掃描QRCode,讓學生聆聽聲音,並推測它應該位處何地,又帶給聽者自己何種情緒反應。
◆課程結束後,教師自己再用手機登入,載入明顯順暢許多;課後詢問資訊組長,校網WI-FI沒問題,可能是圖書館的訊號弱,導致課程進行不順利。
◆學生原本期待聆聽這件事,但是最後效果未達預期,甚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