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智能閱讀──安妮新聞讀報創作 | 美感教育

美感智能閱讀──安妮新聞讀報創作

課程資訊
  • 學校:桃園市中壢區中原國民小學
  • 教師:許玉姍
  • 課堂:課後照顧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據說立體派拼貼 (Collage) 的靈感來自畢卡索和布拉克看到巴黎街頭貼滿層層海報的牆面, 而法文Coller就是黏貼東西的意思。最初,畢卡索將有真實質感的物件貼黏在畫布上,企圖打破二度平面的繪畫,製造空間虛實的視覺效果。沒想到後來有助於延伸發展出”新”的繪畫創作材料、技巧和理念。而拼貼『Collage』一詞源自於法文coller (黏膠,to stick),就是做拼貼的動作,是將紙張、布片、或其他材料拼貼在一個二度的平面,創造的拼貼作品。

1908年畢卡索把一張小紙片貼在一幅素描的中心,成為畫作上第一幅有意識存在的『貼紙』,於1912年創作出第一件精緻的拼貼《藤椅上的靜物》(Still Life with Chair Caning)為主流油畫史上的拼貼藝術開啟序篇。他在畫布上黏了一片印有藤編圖案的油布,以此方式取代直接在畫布上畫出藤編圖案,從此模糊了藝術中真實與幻象的區別。

畢卡索是立體主義的創始人,立體主義是將物體的面通過多角度的觀察並置在一個二維平面上,通過幾何形狀自由組合拼貼完成了一幅立體主義的臉,培養孩子的色彩感,想像力、創造力以及觀察能力,藉由分組活動學習和差異化學習、幫助學生成長與發展,成就每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

課程融入性別平等教育與閱讀素養,讓孩子思考拼貼的定義是什麼呢?是不是不同的素材也能拼貼呢?還是只能用刻板印象的色紙呢?並用『學習單』讓孩子強化與增加閱讀的詞彙量。因此讓孩子設計創意拼貼自畫像,藝術啟蒙遇見畢卡索獨一無二的臉。

準備材料:色紙、圖畫紙、剪刀、膠水、馬克筆

課程目標

  1. 欣賞畢卡索的作品《朵拉.瑪爾的畫像》,感受作品抽象、變形的繪畫風格。
  2.  認識畢卡索的畫風,認同每個孩子的獨一無二,讓孩子的能夠多元適性發展,培養大膽創新的創造力。
  3. 嘗試用變形、裝飾的手法呈現自畫像,引導學生製作獨一無二的自畫像。
  4. 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感想,提升美學素養,增進美感之能。
  5. 探索生活中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增進探究事理的能力,獲得學習的樂趣,展現自信。
  6. 覺察生活中文化、藝術及自然現象的豐富性,尊重與欣賞其歧異,建構重要概念,發展生活技能與方法。
  7. 可以放鬆心情、紓解壓力跟緊張感,以及培養欣賞美學。

教師課後省思

閱讀素養乃決定國家競爭力之首要條件,108課綱重視的閱讀素養,即閱讀時運用組織統整和思辨能力,快速把握文章結構,辨識重要資訊,並結合科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問題。因此引導低年級學生了解,要具備足夠的字詞彙及文體知識,詮釋文本中的重要訊息與觀點、理解、句子和段落的意義與主要概念,才能好好理解報紙的深意,藉由讓學生明白閱讀報紙對個人生活的重要性,而且閱讀報紙能帶給學生的好處很多,如:(1).藉由閱讀或間接經驗,增廣豐富視野。(2).培養獨立思考能力。(3).有助於培養專注力。(4).增進詞彙量,提升語文能力﹔進而促進淺移默化學生閱讀報紙的習慣。

本次的課程設計內容是『當藝術品活起來』,結合了113年度下學期二年級南一版的國語課本第十一課『我喜歡你』,先讓孩子理解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不論春夏秋冬颳風下雨有誰都會默默地陪著我呢? 引導孩子知道什麼是喜歡你? 因為開懷大笑失敗時會鼓勵我重新站起來,下課時會到操場瞇著眼睛看著藍天白雲說祕密,讓每件事都變得特別有趣,當我一個人的時候,你都會陪在我身邊陪我讀書、唱歌、畫畫、彈琴,講再久的故事也願意聽,所以我喜歡你。所以這個人可以是同學、父母、師長、朋友、玩偶外還能是誰呢?

其實有時候自己也可以是那個人喔!教孩子真心喜歡自己,讓孩子能夠勇敢獨立,包容及接納真實自我的存在,不論我擁有什麼長相特質、長處短處,我都能對自己誠實以對,練習接受自己的所有部分,且樂觀努力的面對屬於自己的人生。

面對學生在閱報過程中的提問,能夠給予明確的回覆,並將內容扣回到教學主題,讓其他學生也能夠一同學習。給予提問學生讚賞,有助於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用學習單加強學生對於安妮新聞,這篇『當藝術品活起來』的理解,運用閱讀報紙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採用分組合作學習、差異化學習。

藉由學習單讓學生透過查字典的方式,學習更多不懂的字詞,觸類旁通融合新的經驗到認知結構去,並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去適應。運用『世界咖啡館』的策略,讓每個人都先分2張小貼紙,寫上對於『我喜歡你』的認知,將『閱報好處』讓學生思考並加以連結,其特色是一種知情的討論,積極的聆聽,理性的對話,尊重和包容,學生能分享共同知識,且踴躍發表己見,有效在對話中為焦點議題,創造新的意義以及各種可能,甚至找到新的集體智能與契機。

規劃這個課程和『遇見畢卡索-自畫像』做一個連結,讓孩子了解自己並反思自己和別人不同之處,透過觀察剪貼出臉部不同的特徵,理解臉部色塊、幾何圖形、條紋等冷暖的對比色。結合音樂可以很容易的讓孩子融入課程,美國研究顯示,學習音樂除了可以增加注意力、做好情緒控管之外,也比較容易表達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放鬆心情、紓解壓力跟緊張感、陶冶性情,以及培養欣賞美學等作用,落實讓孩子快樂的學習,學習快樂。

融合了生活課程設置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童經由生活中的體驗與探索、理解與欣賞、溝通與合作、表現與實踐等學習歷程,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體驗、探索以及探究過程中獲得樂趣、遭逢問題並解決問題,在生活中調適與發展自己的能力。從與社會、自然環境以及他人的互動中學習,並自我省思。提升其對周遭人、事、物與環境的覺知及互動能力,增進其適應生活及改善生活的態度、知能及實踐的能力。

綜上所述,讀報教育推廣活動,巧妙的和學校課程結合,能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態度與行為。從直觀的思考,進入分析的思考,能建立孩子自立批評、分析的能力,才能確立多元價值的人生觀。另外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讓學生從實際閱讀報紙的活動,確實形成幫助孩童的學習能力,藉由操作課程中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藝,使學生在理解與歸納之後所產生的自我反思,進而能積極產生自我增能的效果。

透過老師實地讀報教育推廣實踐,能夠有助於想從事讀報教育的老師們思考,運用創新和巧思的方式來促使讀報教育,更生動有趣也更融入生活,運用策略性的教學,閱讀能力的提升訓練、培養、時間、自讀、討論、深度思考、聆聽別人看法和推廣,將為閱報帶來更顯著的成效。

許玉姍
桃園市中壢區中原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