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結合《安妮新聞VOL.14》—人的配件,及冬季特刊節慶。與高一藝術生活課程之文字、LOGO設計,透過讀報的議題引導,並以其中介紹達悟與布農的傳統文化祭儀與配件為例,讓學生小組或個人先蒐集資料。資料內容可以是族群傳統服飾(學生多為海岸阿美),也可以是信仰的宗教圖騰。先後以紙上繪製、簡易電腦軟體(EXCEL)套色,草圖完成後才開始進行十字繡縫。同時也向學生介紹過去老一輩人所使用的絲線來源,從苎瓊麻纖維、抽絲染整與編織,同時也有海上貿易交換而來的材料。進一步思考工具革新及物流的便捷,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又為什麼在萬物可用金錢消費獲取的現代,我們還需要學習過去的手工技藝呢?
課程目標
【藝術】
視2-IV-2 能理解視覺符號的意義,並表達多元的觀點。
視2-IV-3 能理解藝術產物的功能與價值,以拓展多元視野。
表2-IV-1 能覺察並感受創作與美感經驗的關聯。
視3-IV-1 能透過多元藝文活動的參與,培養對在地藝文環境的關注態度。
表3-IV-2 能運用多元創作探討公共議題,展現人文關懷與獨立思考能力。
【社會】
社2a-IV-1 敏銳察覺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及其淵源。
社2a-IV-2 關注生活周遭的重要議題及其脈絡,發展本土意識與在地關懷。
社2c-IV-3 欣賞並願意維護自然與人文之美。
社3d-IV-2 提出保存文化資產、改善環境或維護社會正義等可能方案。
教師課後省思
(一)遇到的問題:
- 學生容易半途而廢。
- 學生在前期資料收集與草圖上,較難有完整呈現。
(二)回應對策:
- 因班級學生數不多(6-8位),教師可依學生情況適度提供協助,例如:幫忙完成部分,請學生接續完成另外哪些部分,反覆幾次以後大多可以提起信心與動力繼續。
- 教師在掌握課程進度上還是要有時間底線,先進到下一步。同時也有觀察到不少學生的特質,雖然在紙本書面的呈現較難有想法,但實際操作時會邊做邊調整,最終還是可以完成作品。
(三)未來的教學規劃:
因時間與設備限制,後續包袋由教師將完成作品再另外進行車縫加工,形制上也由最初設想的改良情人袋,變成更簡易的隨身小包。未來如持續推廣,或許可以結合課外營隊,規劃一套完整的體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