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這學期以認識構成美的形式,藉由日常生活中,產生自發欣賞、識讀,讓學生能學習遷移構成美到他們的生活中。和利用美感工具書 KIT的構成練習單元,這些單元練習可以讓學生用簡單的線條,來從校園的植物為靈感汲取美感元素;進而從生活中「自然觀察」開始,取材於葉的造型練習排列構成之美,以秩序為構成基礎,達成均衡和主從和格線的組合方法。

美感預期成果

  1. 了解構成的基本形式。
  2. 校園植物觀察與紀錄並認識自然美的形式和人工差異。
  3. 在 KIT 的練習單元中,察覺美感構成形式和多樣性,認識各樣的材質之美。
  4. 應用上學期的服裝設計延伸,將校園植物的構成元素融入,加入自然或環保回收材質,設計並重新創造出新的時尚風格

教師課後省思

時間來到下學期,我修改設計架構,調整 3 個補充課程內容:

  1. 寒假時我參觀了皆川明服飾展,展出從自然元素設計到工業製造的轉變歷程,我想這可以給學生關於設計的元素提煉設計啟發,幫助學生思考從圖形到圖案到符號的簡化,和象徵語言的表述能力,業讓學生從的實際時尚服飾例子中,看見設計到製作生產到與用者的歷程,美產生價值意義。
  2. 關於服裝的造型也無符合人體工學的身體機能設計感,我找到我媽媽 50 年前阿嬤的洋裁型版與立體剪裁,和老人家談到,以前裁縫師傅如何教裁縫徒弟,打版製作的概念,而現代教育,也應該以此作為學生的鷹架,下學期我直接在課堂上拆解了一件舊衣,找到衣服的型版零件,以此作為服裝設計基礎,接下來學生終於明白甚麼叫做符合人體工學與身體機能的穿著。
  3. 舞台的秀,不同於一般活動,專業表演者介入,從肢體訓練,到儀態表情都展現自信。成果發表透過與其他學校的交流,學生展現自信,同時也學習到其他原住民族的文化服飾設計。
    我自己原本就是設計專業背景教師,所以自認從設計之初到作後的成果會有極大的落 差,原本以為是能完全理解的,但是這次的設計課,原本以為依照精選課程系統設定教學,應該容易,但從學生作殯進行學習診斷,發現不是學生作品表現形式的問題我必須回朔學生更根本的學習歷程,和青少年思考模式修正,從 50 年前阿嬤的洋裁型版,和皆川明的服裝展找的學生創作思考的鷹架,終於能讓學生解「 美感元素」與「生活的設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