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竹編構造 ‧ 光的流動呈現影的絮語:
學校地處嘉義地區,早期擁有許多竹林,甚至有地名稱為竹崎,編竹夾泥牆亦為古早常見街屋構造,希望藉由課程讓學生感受地方風土之美,及器物竹編的構造美感。因此本課程希望透過學習「構造」的美感元素,運用十字編織構造與設計方法,製成美感器物──竹編燈具,運用竹子構築微型空間,並於其中裝置燈具,透過光影的虛實空間,感受生活中的美感。課程中,先讓學生認識竹子構造、實驗材質特性,運用不同編織法則,呈現構造中對稱及秩序之美,並思考物件與環境、構造在光影的變化,思考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來設計生活物件,表現生活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學習美感構造概念,並能分析生活美感物件之構造元素。
- 學生能運用十字編織中的綁編及對稱秩序法則,進行構造接合練習。
- 學生能設計竹編器物或運用燈具表現美感,並應用於生活中。
教師課後省思
這次課程並未著重材質與構造之間的關聯,未來課程可以再延續此開發。
例如構造也能考慮異材質結合,實驗自然素材與人造素材之間在構造搭配與限制。
課程未來再次執行時,會考量將操作過程更細緻化,讓課程能更流暢進行。
- 01生活構造美感觀察> 設計美感思考 > 竹子美感體驗
從生活中來觀察認識美感物件中的構造要素,發現生活中的美感構造物,學習構造的美感元素,並能分析生活構造物件之美,以及物件與物件接合的方式。 1. 竹片的五感體驗,從視覺、觸感、嗅覺來聯 結美感元素與審美經驗。 2.透過經典竹編設計作品,學習設計師的美感思維,並思考構造與美感的關係。 3.生活美感與設計思考:營造生活情境,思考如何運用竹編器物增添生活美感?
- 02美感構造分析設計練習
從第一堂課的竹片美感體驗與發現,學生透過觀察與試驗,會發現竹片的美感、運用的限制與解決方法,在這堂課也運用竹片練習構造方法,物件與物件接合的方式。
- 03「十字編織構造—竹面練習 」任務挑戰
竹編十字構造練習 學習「構造」的美感元素,運用編織(十字編織)構造與設計方法, 學生先挑戰運用十字編織方式構造來設計一個竹面,並用卡接與黏膠接合,挑戰成功後,再將習得經驗轉換為立體構造的運用。
- 04築光影空間──竹編美感立體器物設計
學習「構造」的美感元素,運用編織、扭轉、黏貼等方式來接合物件構造,運用十字交叉或扭轉方式,最後將物件以綁繩、黏著物來固定物件,製成美感竹編器物。
- 05竹編的光影遊戲
將竹編器物與光共創可能,燈光投射於竹編上,並實驗光影變化來微調竹編的構造配置,以呈現美感。
- 06生活應用與美感分享
完成後,在自己生活情境中放置竹編器物,並與夥伴分享使用的美感體驗與心得。 最後與夥伴的作品共同佈置成展覽,分享美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