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在快速都市化的過程中,許多地方風景正悄然消逝,這門課程從「老街」出發,引導學生重新認識他們居住的社區。課程從學生對「老街」的既有印象展開,透過圖像書寫與曼陀羅思考法,延伸出他們心中對老街的想像。接著,以學校所在的「新民老街」為實地探索場域,學生先進行網路蒐集,再親自踏查街道,透過三項探訪任務:觀察老街的多重面貌、用五張快門記錄感受、對照印象進行反思,累積對地方的深刻認識。
實地訪查結束後,學生有了第一次手繪地圖的練習,透過手繪地圖的方式去紀錄整理訪查的內容。而後帶領學生閱看安妮新聞的文章,了解紙本手繪地圖的意義與價值性。藉由欣賞台灣在地的手繪地圖案例,學生思索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所見所感,最終創作一張具有感受與故事的社區地圖。透過觀察、記錄與藝術創作,學生不僅重構對家鄉的認識,也學會以創意的方式展現想法。
課程目標
- 認識老街的歷史背景與空間變遷,理解地方的多重面貌。
- 了解「手繪地圖」的特色與價值,理解其不同於數位地圖的詮釋性。
- 培養觀察、紀錄與分析地方環境的能力。
- 練習以書寫、拍照、訪談、手繪等多元方式進行地方表達與創作。
- 實作一張具主題性與情感連結的在地手繪地圖。
- 透過創作與分享,培養自信與在地敘事的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 ○辰:最印象深刻的是吃到綿綿冰,因為覺得天氣熱搭配綿綿冰超配。我覺得Google maps它整個的顏色就是一般路線,可是我們自己手繪的地圖看起來有很多的色彩,就會讓這條路看起來很有氣氛。我覺得這門課的意義是讓我們了解桃園這個地方,其實也有和其他地區不一樣的地方。我選了一張圖卡它內容很豐富,就像這堂課一樣,學習讓我很開心。
- ○妤:最印象深刻的是就是可以出去學校外面,總共出去三次,最印象深刻的是第三次去為手繪地圖取材,因為第三次去了比較多的地方,讓我覺得很開心,因為是第一次的體驗。我覺得Google maps的圖片就是沒辦法去做編輯,但我們可以自己編輯手繪地圖,這讓我覺得手繪地圖自己做手繪地圖很有趣很特別。我覺得老師開出這門課是為了讓我們了解社區,而且可以製作手繪地圖,然後把Google maps上沒有的東西畫出來。我選了一張有雨滴的牌,這就像是我的家鄉,還有一張就像我們是小蝸牛,然後爬呀爬找到很多知識。
- ○真:我很印象深刻的是去大熊與小熊的店家,果汁很好喝,沒想過原來的健康果汁這麼好喝,而且老闆沒有加糖。我們畫的手繪地圖有介紹店家,而且有我們最推薦的東西,是自己有經歷過的。社會課本上有介紹家鄉,但都是很大的,我們上這堂課可以自己去體會,這很重要!我覺得這堂課讓我學到很多知識,關於學校附近的店家。
教師的反思:在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觀察到幾個值得深入思考與未來優化的面向:
- 訪談深度不足,難以激起學生的情感連結:在進行老街探訪任務時,我引導學生走進店家進行簡單訪問。然而實際執行中發現,許多學生僅停留在較表層的問答,無法深入挖掘店家故事或在地記憶,導致學生較難從訪談中產生情感共鳴或觀點刺激。或許我之後要針對訪談設計「訪談提問引導卡」,提供較有層次的訪談題目。
- 手繪地圖創作傾向寫實,缺乏創意詮釋:手繪地圖的創作是本課程的核心之一,但在實際操作中,我發現多數學生傾向於以實景還原為主(如店家位置、街道配置),缺乏較深層的創意詮釋與主觀視角。與我原本想像能接近「蟾蜍山生活地景圖」那樣的風格尚有落差。之後可能要有一堂課的「地圖靈感工作坊」,鼓勵學生先用不同角度(從空中、從心裡、從動物眼中)來想像地圖。或是提供多樣風格的台灣在地手繪地圖範例,從色彩、情緒、象徵元素去理解地圖也能「說故事」。設計「地圖主題選單」+「感官詞彙表」,幫助學生從感受出發再轉化為圖像表現。
- 閱讀文本與學生經驗的連結需要加強:課程中引用了「當人人手上都有Google Maps,我們為何還需要紙本地圖?」這篇文章作為轉折閱讀,期望引發學生對手繪地圖價值的思考。但觀察學生反應後發現,閱讀過程雖理解大意,卻難以真切感受到手繪地圖的必要性與獨特性。或許之後可以請學生在沒有地圖輔助下,畫出一條他記憶中的街道,進而比較手繪與數位地圖的不同。引導學生用「我希望這張地圖能傳達的感覺是…」的句型來轉化感受,進入創作。
- 未來課程規劃建議:這次因為課堂時間比較趕少了作品分享的機會,只有掛在學校的公布欄,之後或許可以加入成果發表機會,邀請家長或社區居民參觀,讓學生更有成就感與實踐意義。我也會保留學生們的作品,持續累積案例庫,讓未來學生能從學長姐的作品獲得靈感。
- 從學生的反思思考教學:
- 學生在實地踏查後可以從生活感經驗產生強烈記憶點,例如:○辰提到「吃綿綿冰」,○真記得「健康果汁」,○妤則強調「第三次走出去」的快樂經驗。之後在走讀時設計一個「感官任務卡」:請學生紀錄今天聞到、聽到、吃到最特別的東西,回來畫在地圖上。提醒他們「你畫上去的每一個感官經驗,都是別人找不到的地圖資訊」。
- 學生能初步理解手繪地圖的「情感與主觀性」,○辰與○妤都提到「Google Maps 很一般,但手繪地圖有色彩、有我們自己的編輯」,已經掌握到手繪地圖「詮釋」而非「紀錄」的特質,但需要進一步深化與轉化為創作風格。之後加一節「地圖角色創造課」:讓學生設計一個導覽角色(如:街道小狐狸、記憶雨滴、迷路小蝸牛),用牠的視角畫地圖。或者有一些挑戰:像是「用食物畫地圖」、「用氣味來標示」、「畫出這條街的情緒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