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先藉由同學及老師一起收集來的葉片,讓學生發現即使是單純的一片葉子,也能有各式各樣的呈現方式:新鮮的、乾枯的、加工過的、仿製的、擬真的、改頭換面的…;再透過自己動手做,發現即使只是同一種材料(石塑黏土),也能處理出不同的質感:平整的、粗糙的、光亮的、鋪粉的…,接著為這些不同質感的物件尋求合適的搭配對象(教師提供不同材質的盤子當載具),發現質感會在彼此的襯托下,更彰顯其特質,而非突兀的存在。最後,透過二十四節氣的告示板練習,先感受文字的意義,再以不同質感的平面材質來呈現字型,可能會帶給人更直接的感受,並試著以另一種材料製作成告示板外框,在它的襯映下,希望能更彰顯出文字意義的存在。

美感預期成果

各班教室外牆設置有兩個A4的壓克力告示版,但大部分的班級只會利用其一設置功課表,另一個長時間處於閒置的狀態,藉由這個課程規劃節氣告示,也與生活做連結,或許未參與美感課程的班級學生也能有所發現;期待讓學生發現身邊各種質感的存在,並重新認識質感所帶來的各種感受,再透過不同材質的配置練習與分享,察覺質感間的關聯,而能具備選擇合適素材的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黏土的可塑性讓學生興致高昂,在處理質感時,表現了多樣的試探性;然而在外框的處理時,雖是簡易的裁切黏合,卻因需要精準的計算,而占用了不少時間,導致外框的處理往後延了一節課。不過,對老師來說,最大的困難是:這六堂課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到各種素材,在教室和其它老師共用的狀況下,每堂課都得收發,花費了許多時間做準備和收拾,執行的班級數多,會比較疲累,或許可以透過完善的志工制度,或是再簡化材料的使用過程來改善,而為了讓美感課程能讓老師更有美感地上課,這的確會是在課程執行前需要先克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