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安妮日報》報導〈色彩可以改變空間──現代建築教父柯比意〉為核心教材,引導學生認識色彩在建築與空間設計中的功能性與情感性作用。課堂首先透過圖片導讀與簡報介紹柯比意的色彩三分類理論(結構色、動態色、過渡色),並分析其在經典建築作品(如馬賽公寓、昌迪加爾)的應用。接著安排學生進行小型實作活動,選擇一個熟悉的空間(如教室角落或房間),繪製簡圖並嘗試以柯比意色彩策略重新設計空間配色。學生最後簡述其色彩選擇的原因與空間效果,藉此培養觀察、分析及創作能力。
課程目標
- 認識柯比意色彩三分類與其在建築空間中的應用。
- 培養分析建築色彩策略與空間氛圍營造的能力。
- 嘗試以色彩設計空間,表現個人創意與空間感知。
- 強化口語表達與簡述設計意圖的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以柯比意的色彩三分類理論為主軸,引導學生從觀察到實作體驗。然而在實施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對「結構色、動態色、過渡色」的理解較表面,容易僅以「亮色、暗色」來簡化色彩功能,缺乏深入思考色彩與空間之間的關聯。此外,時間有限(單節課50分鐘),學生的實作草圖多較簡略,無法細緻呈現色彩層次與空間感。為解決此問題,課堂中採用圖片標記與範例講解強化概念,並在實作時提醒學生思考色彩與光線、材質的互動效果。未來可考慮延長實作時數,或將課程規劃為二至三節連貫單元,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打磨草圖與完整設計提案。此外,未來也可融入數位繪圖工具(如SketchUp、Procreate),幫助學生更直觀模擬色彩對空間的影響。整體而言,本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生對色彩策略的敏感度,亦有助培養其空間設計與美感判斷力,具推廣與深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