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身處在海濱,不能不關心我們的所在之地。
此教案以「塑膠」貫穿,帶領學生由海洋塑膠議題嵌入,關心塑膠對生活的巨大影響,要如何回收資源再善加利用,已成為現今刻不容緩的課題。
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各種類塑膠材質,進而蒐集手邊的塑膠廢材,簡易依「質感」分類,尋找其再造的可能性。
硬質塑膠有良好的支撐性,可任意堆疊拼組架構;軟質塑膠有良好的延展性,可抽拉撕扯,膨脹或收縮。
利用這些特質,在KIT兩堂試驗中形塑出立體「結構」概念,並將摸索出之結構法,思考表演主題,實踐於整體造形設計上,創造出具有個人特色,且結合質感之美與結構之美的環保燈飾。
美感預期成果
體認塑膠軟、硬質地之「結構」美,並能運用「結構」概念型塑出適合人類使用之再生物。
經由回收的塑膠結構,令學生產生資源再利用的覺知,並反思人類對環境的傷害,進而懂得珍惜資源。
遵循著循環經濟的可能性,利用「質感」、「結構」兩構面認知,將塑膠媒材重複使用,再生出燦爛光芒。
令學生在認知、情意、技能中都能有所成長,最終內化出尊重環境、謙卑自我的終極目標。
教師課後省思
教學中同學總是質疑自己是否能把他們眼中的「垃圾」循環成「藝術」。藉由優秀作品分享及kit實驗的不斷嘗試,學生終能相信自己,用美的眼光化腐朽為神奇。
未來課程如能結合生活科技,讓學生自己練習接燈,體會藝術造形與生活的密切結合,會更有成就感。
如時間允許(燈會與計畫時間不一致),也能一起至大鵬灣參觀燈會,親眼欣賞綠能環保燈飾,感受塑膠燈飾魅力,並帶出在地屏東人的驕傲。
- 01「塑」化世界—環保意識探討
由唾手可得之塑膠用品引起動機,探討生活中使用範圍、了解塑膠的製成原理。
- 02「塑」化世界—環保意識探討
小組討論分享塑膠為生活帶來的影響。
- 03「塑」化力—結合美與結構,將塑膠製品重製再利用
蒐集回收塑膠並簡易依質感分類,感受其質感差異。
- 04「塑」化力—結合美與結構,將塑膠製品重製再利用
依照塑膠質感不同,發想塑膠容器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性。 —軟、硬塑膠的可分解性與可塑性。
- 05「塑」化力—結合美與結構,將塑膠製品重製再利用
KIT 1:兩種以上塑膠堅固特質之結構應用。EX:巴克球、屏東紅塑膠椅裝置藝術。
- 06「塑」化力—結合美與結構,將塑膠製品重製再利用
KIT 2:兩種以上塑膠塑性、柔韌性、彈性特質之結構應用。EX:充氣、拉絲。
- 07「塑」化力—結合美與結構,將塑膠製品重製再利用
藉由社會事件與環保藝術創作分享帶出「循環經濟」的概念。
- 08「塑」化力—結合美與結構,將塑膠製品重製再利用
結合「歲末聯歡」、「枋中之星」大型校內表演活動,發想別具特色的環保主題,完成設計草圖。
- 09百變的美「塑」世界
小塑膠大變身—個人環保造型設計I。 利用軟硬塑膠質感搭配造型美感能力,結構出個人化整體造型。
- 010百變的美「塑」世界
小塑膠大變身—個人環保造型設計II。
- 011百變的美「塑」世界
個人環保造型設計走秀會&「歲末聯歡」、「枋中之星」表演。
- 012百變的美「塑」世界
個人環保造型綜合評比與省思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