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實施於中山學校財團法人高雄市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以質感構面切入生活,發掘美的另一種感官,讓學生從生活觀察熟悉物和比較材料的質感特性及轉變。在「認識生活的質感」單元,學生透過觀察生活中的織品質感,了解質感特性,並了解同樣的材料有不同的質感表現;在「探索質感的表現」單元,每位學生收集日常常見的十種線材,分析質感和運用;在「質感的運用」單元,學生嘗試將線材以 3 種以上不同的質感為原則,用滿版方式呈現在 10*10 公分的平面上,摸索如何將線轉化成面;在最後的「質感的功能」單元,以我們學校有實商為出發點,學生愛買飲料,有冷飲也有熱飲,透過摸索質感的多元、改變與特性,讓學生學習找到合宜的方式串聯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係,思考材質的轉化、應用和功能性,設計出合適的杯套。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為「發『線』另一『面』」之延伸。

  • 學生能觀察生活中的質感並能說明自己的感官體驗:

原教案有驚喜箱的活動,讓學生摸不同材質的物品,去判斷內容物是甚麼,然而裡面的內容物無法跟後面的課程銜接或延伸,在這次 107-2 課程作了改變,在時間點上作了調整, 先從體驗質感出發,再將內容物放入箱中,讓學生回顧之前的質感感受,而內容物是織品在往後的手握杯套課程中有關連性。

  • 學生能分析與比較材料的特性:

在單元二「質感的運用」,原本教案只讓學生收集 10 條不同質感的線材,但沒有更加深入
去作分析比較,希望在這次 107-2 課程上,學生除了收集外,能思考材料的質感特色和生活上的運用。

  • 學生能自行摸索材料質感的變化及特性,進而思考不同的表現方式或更合宜的表現方式:

107-1 的課程中選擇材料時,盡量讓材料色彩不要過多,然而吸管和毛根管色彩豐富,學生容易將作品作色彩安排,忽略了課程的重點在於質感,所以希望材料的色彩再更單純, 學生能更專注於質感表現。

  • 學生能思考如何將作品具備功能性及美感:

在 107-1 最後的單元課程是杯墊的設計,學生創作時很喜歡單純把布料包覆在木板上, 沒有進一步去思考材料更多的可能性,在設計上也出現很美的視覺作品但不具備功能性。這次課程我以學生常喝飲料的生活出發,安排手握杯套的設計思考,讓學生思考質感如何去包覆杯子並具有功能性。

教師課後省思

經過這次美感課程實施,以發現另一面為我的主題,分別在上下兩學期實施,在實作上面也調整,實施對象也不一樣,上學期為餐飲科,下學期為電資群,在實施完這主題課程後, 讓我對於這課程有新的教學規劃。

時間上,我試圖在短短六周內安排許多小單元,想讓每個孩子都學習到單元的重點,以至於上課進度相當趕,希望在六周內除了探索外,更重要是產出實體作品,在 107-1 課程安排上,學生有一種趕火車卻不知所措的操作,在 107-2 杯套設計課程時,學生探索布料的興奮感讓我當下決定增加他們體會材料的時間,讓他們去研究與觀察,在實作時,很明顯看出與 107-1 的學生不同,107-1 的孩子只是單純拿到甚麼就做甚麼,只是在時間內完成任務, 卻不會思考問題與合適的方法,作品呈現也相當粗糙,反觀 107-2 的孩子們,經過探索的旅程,他們發現材料的特性與適合的用途,比起直接的黏貼,有的孩子會以縫紉的方式去操作, 只因為他發現比起黏貼,這材料更適合以縫紉去呈現。

以兩次不同的經驗作比較,課程的安排上不見的要多,但要有深度,這個深度不是老師直接給予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去探索,問題不見得要老師丟出去,反而在學生摸索的過程中, 他們會自己去發現,經過這一整年的教學課程,讓我更加堅定我對於美感課程的理念,在於「玩美」而非「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