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我與我的#Hashtag」文章的概念,透過創建AI機器人模組來介紹自己,引導學生以各種模組來呈現個人的優缺點、隱藏能力、口頭禪、行事風格以及未來目標等內容,並探討自我表達的多樣性;每位學生需要通過模組,設計出一個能夠真實反映自己特徵的AI角色,並且以此角色介紹自己的優缺點、隱藏的才能或特質,甚至未來的目標與夢想。
配合目前的AI潮流與美學,學生將這些自我描述數位化,並進一步思考科技如何成為現代自我表達的一種工具,同時也利用友好模組概念來說明自己對其他同學的觀察、互動狀況等,除此之外,也將自己的個人照搭配不同的指令,創作出屬於自己的AI個人照。
在設計過程中,學生透過個人思考以及訪談其他同學、家長老師等人來進一步了解自己,並撰寫關於自己的一系列問題,包括:「我有哪些優勢是他人不容易發現的?」、「我的口頭禪是什麼?」、「我未來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等,再透過這些問題進行深度自我反思,並將結果輸入到AI模組中,讓每位學生的AI機器人能夠生動展示他們的個性與特質、也能說明與其他AI機器人(同學們)的互動與了解。
最終,學生將把創建的AI機器人模組與編輯過程中的畢業專刊內容相結合,將自己創建的模組、介紹文、AI照片等放入專刊中,讓同學們能夠在這份畢業紀念冊中,呈現出一個既具創意又富有個人特色的自我。
課程目標
- 培養學生自我探索與反思能力:透過設計問題與訪談活動,引導學生深入認識自己的性格特質、優缺點與未來志向。
- 結合AI科技進行創意自我表達:運用AI模組與圖像生成工具,數位化呈現個人特質,發展自我敘述與視覺創作能力。
- 強化人際觀察與互動理解力:透過觀察與模擬他人角色,增進同理心與溝通能力,理解多元個性與互動風格。
- 培養跨領域整合與表達能力:將文字、圖像與科技工具融合,創作具個人特色的畢業專刊內容,展現整體創造力與表達力。
教師課後省思
一、教學觀察與反思
(一)學生初期不易掌握自我探索的深度
- 問題:部分學生對「自我優缺點」或「未來目標」的理解較為表面,僅停留在刻板印象。
- 對策:
- 增加引導問題的層次(例如:「什麼事件讓你意識到這個特質?」)。
- 安排小組討論或引導式寫作活動,幫助學生彼此刺激思考。
- 未來可加入「人物卡設計練習」或「角色扮演引導活動」作為暖身。
(二)學生對AI模組與數位工具操作的落差
- 問題觀察:學生在AI模組設計(如輸入提示、生成圖片)過程中能力不一,影響創作流暢度。
- 對策:
- 事先提供簡易操作手冊與操作示範影片。
- 分組設立「數位小幫手」,由熟悉工具的學生協助他人。
- 未來可納入基礎數位素養教學單元,提升整體應用能力。
(三)跨領域整合需時間培養
- 問題觀察:整合文字敘述與圖像表現時,部分學生難以協調內容主題與風格一致性。
- 對策:
- 增加中期檢核機制,如每週小型展示與回饋時間。
- 提供範例分析,讓學生理解視覺與內容如何互相補強。
- 未來可鼓勵學生主動設定「創作主題」,強化整體故事性與設計思維。
(四)學生對人際互動的觀察力提升顯著
- 透過「友好模組」設計,學生能更關注同儕特質與互動方式,增進班級間的理解與凝聚。
- 未來可將本課程延伸為「班級AI生態模擬」活動,建立更多角色互動情境。
- 可搭配戲劇、簡報發表或角色扮演,提升表達與合作能力。
二、未來推廣建議
(一)可加入成果展覽或線上發表平台,讓學生作品被更多人看見,強化學習成就感與表達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