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丹麥每人每年使用4個塑膠袋、台灣在限塑後,每人每年使用660個塑膠袋,鼓勵學生將減塑及3R的想法以及具體行動帶回家中,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共同守護海洋生物生存的環境。珍惜環境、珍惜海洋,從我們的生活做起~減塑,讓我們不再是海洋污染的無形殺手。
透過安妮新聞~地球保衛隊,瞭解世界各國在減塑的行動,進而鼓勵學生從小培養減塑意識、建立減塑的觀念,期待從校園、家庭生活中一步一步將減塑習慣推廣出去,達到環境保護,地球永續發展的目標。
課程進行中,也藉由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讓學生分享在學校及在家已經做了哪些減塑行動。最後透過宣導小書「○○地球,從小做起」來記錄自己所知或所作從「小」做起的行動。將報紙與成果小書張貼於學校一隅,將減塑行動傳遞、推廣出去,讓更多人參與保衛地球,為地球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課程目標
- 能知道塑膠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 能體認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塑膠對全球生態造成的嚴重影響。
- 能在生活中落實減塑行動,加強環保概念,進而珍惜資源、愛護環境。
- 能改變自己的習慣,進一步再去影響他人。
- 透過宣導小書製作,整理所學並進行分享。
教師課後省思
觀察與聯想
封面上的圖案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這幅圖是由各種垃圾組成的機器人:它的手是用廢棄電池做成的,腳是塑膠瓶,周圍則環繞著一些植物。這幅圖給了我們強烈的視覺衝擊,讓我們思考起我們日常生活中製造的垃圾對環境的影響。
日常垃圾的來源
安妮新聞的主題「垃圾在哪裡 絕對難不倒你」讓我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垃圾來源。從塑膠飲料瓶、鐵鋁罐頭、玻璃瓶、雨傘、玩偶,到廚餘、果核,我們的生活似乎被這些「方便」的垃圾所包圍。這些一次性塑膠製品往往最終流入海洋,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威脅。用完就丟、丟了再買的生活太便利,以至於我們對每天每週產生的垃圾量無感,垃圾污染無處不在,唯有從自身做起,減少製造垃圾、做好垃圾分類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五名環保學生的啟發
在報紙的另一篇文章中,讀到「改變世界,從『小』做起:五名環保學生的故事」時,我們深受啟發。這些學生透過簡單而有效的行動,為環境帶來了積極的改變。他們使用環保餐具、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甚至在學校推動垃圾分類教育,於是我們也從學校的中午裝餐具的白色塑膠袋及社團點心的塑膠提袋回收做起。至6月26日,我們回收了白色塑膠袋72個,塑膠提袋40個。
我的減塑宣導小書
我們決定製作宣導小書,宣導保衛地球的減塑方法及自己的實踐減塑行動:例如
(1)使用環保餐具:攜帶自己的筷子、叉子和水杯,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2)自備購物袋:隨身攜帶可重複使用的購物袋,避免使用塑膠袋。
(3)選擇環保產品:選擇可降解的產品,如環保牙刷、竹製餐具。
(4)推廣環保理念:在家、在學校分享減塑的心得,鼓勵更多人參與。
記錄與發表
將這些減塑行動和過程記錄下來,製作一本小書。不僅僅是對自己行動的反思,也是對他人的激勵。希望這本小書能在朋友和家人之間傳閱,從而讓更多人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並加入到減塑的行動中來。這是一個從小開始的改變,但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我們將能夠為地球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未來教學規劃
我們二年級將持續主題~用心愛地球,將重心放在食物議題上,以「醜食也是美食,不要以貌取食」,也會根據安妮新聞第七期『保衛地球』中的第九頁「吃或不吃的兩難:九個值得思考的食物議題」來做我們的課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