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採用特殊規格的報紙作為教材,其長方形版面設計特別適合小學生閱讀與操作。內容編排由淺入深,符合學童認知發展。帶領學童認識環境保護議題,培養環保意識與批判性思考能力。運用主題式篇幅呈現,引導學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環保議題。
課程目標
1.促進環保意識啟發與表達能力培養
透過「認識垃圾怪物」的創意故事活動,激發學生對環保議題的興趣,增強創意思考與表達能力,並初步建立環境保護的基本概念。
2.培養觀察力與環境意識
在「環境觀察家」單元中,引導學生敏銳觀察周遭環境,辨識垃圾分類及其對生態的影響,提升學生的環境敏感度與責任感。
3.發展批判性思考與決策能力
以「生活中的兩難」情境討論,幫助學生在日常選擇中思考環保與便利的取捨,提升做決定的能力,並培養對選擇結果負責的態度。
4.增強實用環保知識與技能
在「回收大百科」單元,讓學生學習各類物品的正確回收方式,並能將環保知識內化為生活實踐,進一步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5.發揮創造力與團體合作能力
透過「樂高海底清潔裝置」設計活動,培養學生運用跨領域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團隊中合作,運用創意與科技設計海洋垃圾清理機器,實現環保理念與未來想像力。
教師課後省思
教學整體成效
安妮新聞第7期以「地球護衛隊」為主題,報導文體簡明扼要且多元,有效幫助學生聚焦於探究主題。第一次申請一期安妮新聞,學生感受安妮新聞的排版與風格的與眾不同,學習過程具新鮮感。因本校無共備夥伴,單打獨鬥的教學總覺得會發散出去,無法及時聚焦,教學時間易受限,還未能帶領學生進一步探究,尚有進步空間。
教學困境與改進策略
文本理解問題
困境:
- 報紙字型較小,缺乏注音
- 部分用字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較艱澀、難理解
改進策略:
- 針對主題式篇幅,進行局部放大列印
- 引導學生自主查找生字、語詞
- 透過同儕討論增進理解
教學時程問題
困境:
- 對報紙使用方式與技巧尚未純熟,故沒有探究深度
改進策略:
- 本學期聚焦僅於口頭報告、學習單任務及堆設樂高任務
強化教師專業社群
- 利用時間與他校夥伴進行共備
- 整合跨領域課程
拓展學習成果展現
- 運用學校班級網站展示學生作品
結語
雖然本次教學流程面臨時間與文本理解的挑戰,但學生的對安妮新聞的喜歡、學習熱情和創作表現令人欣慰。未來將透過更完善的課程規劃和資源整合,提升環境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強化跨領域學習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