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單元發想源於本校地理位置恆春發展觀光資源,伴隨著同學們自身的成長環境。本單元從環境色彩出發,從自然具美感的環境色彩,到人為介入的建築居處能取得和諧配色的美感作品引導介紹。進一步請學生從自身生長環境觀察記錄,如恆春老街、古蹟、店面民宿等,用拍照手法記錄並回到課堂分析色彩組成方式:主體環境色系、介入後的人造物色彩、與居間調和色系,進而能分辨色彩配色的賓主層次。
以周身自然環境色彩之美導入視覺美感原理,觀察漸層、調和、對比等色彩美感;再觀察比較人為設色色是否有注意到依循美感原理等條件,培養學生對配色、調色的評價與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美感預期成果
- 能欣賞自然景觀主題色彩整體和諧,分析色彩配色的方式。
- 能運用顏料與色票比對出配色,並習得灰階色調漸次之美。
- 能將視覺美感經驗規劃於周遭環境的審美改良,加以審視。
教師課後省思
色彩是視覺元素基本,由於視覺媒體及卡通影響層面甚廣,現階段的學生在選用色彩上往往不經意的受人為再造的色彩影響,而忽略了大自然中原先和諧的配色,尤其在自然環境中,色彩皆以二次色、灰階色彩呈現,讓視覺感受上平和、協調。
因此,本單元旨在請同學打開目光重新審視以人為造物為主體外的環境,背景色系亦為思考的主軸之一,整體取材生成環境對照色票,選擇出和諧的配色,而不是雜亂無序的添加色彩。
在節制、有序的使用請況下,人為造物包含建築本身的其他視覺元素才能再被揭示,例如建材質感、外在造型之美等,藉由這樣逐層建構的方式,期許學生領略視覺之美及要素。
- 01自然景觀觀察
從美感單元形式引導,引導美感經驗「色彩」為單元主軸。提供半島風情實景在自然環境中色彩可覺察美的原理原則。
- 02和諧環境色系
聚焦於引導觀察色彩中的漸層、調和、對比輕重所產生美感視覺經驗,舉早期建材引用環境資源呼應環境主體色系、現代建築注重與環境整體和諧的風格,使色彩協調以達成視覺美感審美感受。
- 03融入─走入風景
帶領學生至校園後方赤牛嶺山徑,眺望及微觀紀錄大自然中的風景色調,並蒐集漸層、調和、對比等色彩配色紀錄拍攝之實作。
- 04對照─紀錄實景
請學生在居處環境,拍攝人為造景如店面、屋舍與周遭環境的顏色組成,帶回至課堂上與自然風景色系使用色票比對色彩差異組成,使能趨辨調和與雜亂配色的良窳。
- 05介入環境-調製環境過渡色系
引導並示範自然環境色票主體色系與從屬色系調製,顏料搭配調製後產生低飽和度灰階色相,與主體產生漸層層次。而人為造景色票則相較下各自獨立,不易調配出色相彼此呼應的調和色系。
- 06介入環境-色彩重置
將拍攝取材的街坊景觀照片列印,觀察並訂定主體色調,以主色調製出次要配色呼應整體,使用透明片當作圖層覆貼於上,置換突兀色系(如招牌、建物色彩),嘗試統整視覺景觀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