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小尖兵 | 美感教育

環保小尖兵

課程資訊
  • 學校:大業國民小學
  • 教師:張瓊方
  • 課堂:國語、數學、社會、健康、綜合
Read More

課程簡介

在課堂中帶領學生深入探討垃圾分類與回收議題,透過一系列互動式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並激發他們主動參與的熱情。

第一節課:課程首先採取全班共讀的方式。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一同瀏覽新聞中的各篇章內容,初步認識不同的回收類別、回收流程以及垃圾的去向。

接著,學生分組合作。每組針對新聞中的不同面向,例如生活中常見物品的回收,找一

找垃圾在哪裡等活動,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與交流。小組成員共同分析案例,並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建議。

第二節課:各小組在彙整討論成果後,完成海報,輪流上台發表。每組將分享他們研究的重點、發現與結論,並闡述他們對該議題的看法。發表時並運用海報形式呈現。

最後,當小組發表時,台下的學生專注聆聽。他們不僅是觀眾,更是積極的學習者,應適時提出疑問,與台上小組進行互動,並分享自己的觀點或經驗。

透過提問與交流,我們期望能激盪出更多元的想法,讓學生對回收與垃圾處理議題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進而將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成為負責任的地球公民。

課程目標

  1. 理解新聞的核心內容與議題。
  2. 培養思考與團隊合作能力。
  3. 訓練口語表達與組織能力。
  4. 4. 促進同儕間的互動學習與思辨。

教師課後省思

本學期在401班級使用《安妮新聞》作為讀報素材,透過全班共讀、分組討論、上台發表與互動問答的模式,確實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與素養能力。我觀察到學生對於《安妮新聞》多元且具美感的新聞內容表現出高度興趣,這與傳統報紙讀報經驗有顯著差異。透過老師引導,學生能夠逐步掌握新聞核心內容,並在分組討論中展現出初步的思考與團隊合作能力。上台發表環節也確實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與組織能力,而台下學生的提問與分享則促進了同儕間的互動學習。

儘管成效良好,但在實際操作上仍可能遇到一些挑戰:

學生閱讀理解程度差異大

(1) 問題: 班級中部分學生可能閱讀速度較慢,或對新聞內容的理解能力較弱,導致跟不上共讀進度或無法深入參與討論。

(2) 對策:

課前預習: 鼓勵學生在課前先行瀏覽新聞內容,提供關鍵字或引導問題,降低閱讀門檻。

同儕協助: 分組時,可考慮將程度不同的學生進行搭配,讓程度較好的學生協助引導理解較弱的同學。

上台發表怯場或內容空泛

(1) 問題: 部分學生可能因為緊張而怯場,或發表內容缺乏組織,無法清楚表達討論成果。

(2) 對策:

提供發表範本或指導語: 提供簡單的發表架構或範本,讓學生有所依循。

從短時間發表開始: 初期可先要求每組發表1-2分鐘,待學生熟悉後再逐漸增加發表時間。

台下學生參與度不足或提問品質不高

(1) 問題: 部分台下學生可能未能專心聆聽,或提問內容缺乏深度,無法有效促進思辨。

(2) 對策:

明確聆聽任務: 在其他小組發表時,給予台下學生明確的聆聽任務。

加分機制或獎勵: 對於積極提問或分享觀點的學生給予適當的鼓勵或加分,提升參與動機。

我深信《安妮新聞》將能持續作為一個強而有力的教學工具,不僅提升401班級學生的閱讀素養,更培養他們成為具備批判性思考、良好溝通能力與合作精神的未來公民

張瓊方
大業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