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在這趟四節課的藝術探險中,透過《安妮新聞》「看不見的城市」的主題,孩子閱讀關於城市的不同樣貌,啟發學生觀察和思考城市中「看不見」的面向(如歷史、記憶、聲音、情感),探索超越肉眼、更抽象、充滿個人記憶與情感的城市面貌,讓孩子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分享城市的記憶、情感、符號。接著從「水彩渲染」創作遊戲開始,孩子透過學習「顏料」、「水」、「圖紙」的媒材關係,讓色彩自由地在圖紙上流動,加入自己的巧思,創造出充滿想像力的藝術底材。接著化身為城市的設計師,運用「剪貼」的方式,將前一節課獨特的素材拼湊起來,建構出專屬於孩子視角的「想像異境」。最後透過這樣的藝術課,孩子學習用藝術的眼睛觀察、思考,放手創作,啟發城市更多元的面貌!
課程目標
- 啟發觀察與想像: 引導學生透過閱讀與討論,理解「看不見的城市」的概念,並啟發他們觀察生活周遭。
- 學習藝術技巧與應用: 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渲染」技法,並學習如何運用「剪貼」技巧,將不同材質和色彩的素材組合,創造出富有層次感和獨特視覺效果的藝術作品。
- 培養創意表達與分享: 鼓勵學生將對「看不見的城市」的想像與感受,透過藝術創作具體呈現;並在分享環節中,勇敢表達作品理念,提升口語表達與藝術鑑賞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 閱讀能力: 許多學生在初次閱讀時,出於自身經驗的限制,較無法理解「看不見的城市」抽象概念。教師於課堂中需提供更多具體的生活案例來幫助他們理解?(魚塭的味道、小時巷口的擔仔麵)
- 創作自由與引導的平衡: 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是否能跳脫具象的框架,展現出獨特的想像力是實作環節的重點,教師於示範時充分展現「玩」的技巧,如滾動筆刷、噴灑、澆淋等方式。 未來應著重在如何給予學生創作最大自由度的同時,提供足夠的鷹架(支持)。
- 跨領域的連結: 未來考慮能將「看不見的城市」的概念,延伸至國語、社會等其他領域,讓學生對此議題有更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