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校校園裡因為高中部開設生態相關選修課程,正在施作生態池(主題 為『水生植物復育』)。為了區分覆土與非覆土空間,師生們運用校園裡 少量現成的紅磚、灰色水泥磚、小口地面磚做了些砌築工事,於是就開始蓄水靜觀復育後效了。這水池位在校舍中庭正中央,頗引起全校師生好奇。
各式磚塊高矮不一,駁坎本身即是具有景觀美感 效果的構造物,而藉磚塊砌築以阻隔泥土漫出來的預設功能與『構造』、 『構成』等美感相關。從目前現狀觀察 顯然未竟全功,有待改善。未經砂漿黏固定型的構造物,磚塊 間 或與其他材質結合 時 應如何 考慮 固定並產生秩序美感?本教學 於過程中將磚塊 的『色彩』與『質感』條件加以鎖限 (不准改變),以免美感探索主題 失焦。經由探索 砌築練習後,學生將試圖針對生態池砌築現狀提出改善提案,供該課程師生參考。

美感預期成果

  1. 從『構造』美感學習中找到美感學習樂趣,並累積相關知識。
  2. 從問題解決導向的學習模式中找到環境營造的公民意識與能力自信。
  3. 校園環境美感可望建構公共參與的機制。
  4. 鼓勵從校園環境中找出更多美感判斷的公共議題。
  5. 培養學生提案與溝通能力
  6. 創造新課程的協同連結契機,鼓勵將美感觀點融入各種課程。

 

教師課後省思

  1. 分組問題:從第三節的分組操作起一直持續到單元結束,未調整過分組組成,同學的學習動力每況愈下,參與感減退,並沒有趁機調整,這是一大敗筆。比較理想的是在美感工具練習前再行分組,並要求性別分配稍微平均。藉著重新分組的機會,教師至少可將觀察得到的參與感弱的同學打散,讓合作困難的同學分開,讓每一組的操作效率調整。
  2. 好奇心是動力,但是體力發揮還有其他限制。加上這季節涼熱晴雨變化頗大,當好奇心經驗過之後,體力與天氣舒適感就影響到戶外操作的成效,降低學習意願。因此,教師將原訂第七八節連續兩週的戶外操作減為僅剩第八節的操作,希望讓工作計劃部分能在教室準備得較為充分完整。
  3. 段考時程影響教學。本來預定十週的實驗課程必然至少遇到一次段考週干擾,這次更安排課程跑到學期最後,變成也受到期末段考影響。段考前一週很不適合進行需要學生思考或設計的進度。因為學生此時腦袋裡正進行著片段片段的短暫記憶活動很不願被打斷。所以往後的教學嘗試要特別注意時程與進度的安排。
  4. 以磚塊砌築探索物與物連結的其他物件應用,學生還是選擇單純砌砌磚。由於磚塊頗重,本身有穩定堆疊的特性。雖然要求學生加入異物結合的嘗試,以免磚砌流於只講究排列變化的『構成』美感,而且教師也示範過引用鑽孔、使用快速釘、木片鐵線等方式,但是學生最後都放棄這些嘗試。我覺得若磚砌不適合探討加入連結物件的話,則要在磚砌命題設計上更周延規定,務求避免導向『構成』發展。或者在美感練習小工具以外再設計一種加強這部分練習與思考的習作補強,以便也能建構這部分思維就可。
  5. 單元持續周次太多,好戲變拖棚戲。我覺得最大關鍵是四個班級的運作不可能請教學組都調課成兩堂連堂。或許下此將四班分成兩組要求兩班連堂,隔週上課的方式安排。分兩段進行實驗也可以達到課程修正的方便。
  6. 小海報內容要求可強化,要求多元元素呈現。但是學生沒把紀錄素材準備好,空槍上陣,也難生出什麼花樣來的。
  7. 這次因為小海報成果太薄弱,沒進一步安排與生態課程師生互動,誠屬可惜。但是生態池課程還會持續推展,還有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