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第一堂課,帶領學生走進校園,採集校園各式各樣色彩。拿一大本色票,採集過校園色彩的學生,對於色彩概念,不再那麼單一。我們常說的綠色,不再只是草地的綠,還有籃球場的綠、大葉欖仁的綠、司令台的綠、黑板的綠、人工草皮的綠、九重葛的綠、校長宿舍外牆的綠……。各式各樣、我們常忽略的顏色,從而開始映入了學生眼簾。當學生對於色彩的想像擴大後,第二節將色彩與個人產生連結。從雜誌裡,選擇六張最能展現心情的色塊,用色彩寫一篇日記。接著,將校園色彩、個人喜歡的顏色、想呈現的視覺感受,進行校徽顏色重新搭配。經過第一階段,對色彩有感的初步實作後,下一階段課程目標,將創作擴大到杉林社區。參考「台北蓋水」人孔蓋改造計畫,帶領學生腦力激盪:「杉林特色是什麼?」我們的人孔蓋怎麼都醜醜的、完全沒有地方特色?進而導入第二階段的創作發想。創作媒材是用圓形橡皮擦印章,設計圖案、雕刻後,製成杉林人孔蓋模型。最後,杉林人孔蓋模型(橡皮擦印章),以凸版化的原理,複印多張人孔蓋設計線稿,讓學生票選最具杉林特色的圖案設計,並塗上最能代表杉林、展現杉林精神的顏色搭配。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習使用色票,理解不同色彩間細微的差異。
  2. 生活紀錄可以是文字書寫、拍照記錄,也可以是色塊的拼貼、堆疊。
  3. 能搭配出自己想要呈現感覺的色彩,並可以對不同的配色有感。
  4. 藉由家鄉水孔蓋的圖案設計,重新認識家鄉獨特的人文、風景、特產。

教師課後省思

  1. 採集校園色彩、用色彩寫日記、校徽顏色搭配,這三堂課學生回饋的評價蠻高的。比較少技術性的操作,學生覺得不太需要動腦,感覺是「難得」輕鬆愉快的美術課。到後面需要腦力激盪一些杉林素材,放到自己創作時,學生漸漸露出動腦很辛苦的疲態與無助。越往高層次思考的創作,教學鷹架就要越搭越接近學生觸手可及的地方,不然他們很快就選擇放棄了。
  2. 在討論杉林特色時,很多學生真的完全不知道自己家鄉有什麼特色。杉林長大的小孩,對於家鄉的認識是一片荒蕪。也許是視覺上的一片荒蕪,沒什麼建設,大部分區域是農地、山地。另一方面,是心靈上的一片荒蕪,爸媽為了要賺錢養家,必須去都市生活。而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小孩,如何對家鄉有認同感呢?當外地來的老師,奮力推動校本課程,結合很多跟杉林相關的學習,但學生反應不如預期。這個年紀的學生,更嚮往都市的生活。也有可能是,還沒離家,無法理解家鄉獨特的美吧?但默默期待這些跟杉林相關的課程,能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家鄉認同的種子,等離開家鄉之後,種子有機會發芽、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