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 選擇《安妮新聞》第 13期小組共讀,孩子由探索圖文,檢索文本關鍵詞彙組成發表內容。再者,發表後以圖文進行進行,延伸到孩子想做班報的模式。
- 社會領域四大文明古國提及的生活有所觸動後,於語文課「樹的語言」發表自然的美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從刊物找到相關的線索(地下城、理想城市)做專題。
- 藝文課融入藝術創作,配合單元「設計狂想曲:秀出好設計」將觀察到的生活細節,以圖文呈現並發表。
課程目標
- 透過國語文學習,掌握文本要旨、發展學習及解決問題策略、初探邏輯思維。
- 透過生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美善的人事物,進行賞析、建構與分享 的態度與能力。
- 具備善用科技、 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與他人互動時, 能適切運用語文能力表達個人想法,理解與包容不同意見, 樂於參與學校及社區活動,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教師課後省思
- 孩子們對每一個活動主動性提高,但受限於時間,指派小組作業分工會不容易達成。
- 連合各領域時,孩子差異性頗多,但適性安排可達成設定的目標:體會團隊合作重要。
- 圖文結合的文本更容易讓人一讀再讀,配合國語文的關鍵詞,學生也掌握文本要旨及初探邏輯思惟來展現觀察,我認為是很好的補充教材。
- 學生利用資訊媒體來試作班報,能由找主題:編寫→整理→發表,是課堂中較少進行的模式,亦可做未來教學的安排。
- 前幾次的引導,接著孩子試著當主導者,雖然沒有如預期的立即掌握關鍵,但在一次次的創作中能看出孩子更有意願及動機,這是很好的策略,期能繼續進行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