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使今日的學校變得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 | 美感教育

是什麼使今日的學校變得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

課程資訊
  • 學校:臺中市立東峰國民中學
  • 教師:邱雅琳
  • 課堂:視覺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Sydney R. Walker (2001) 在《Teaching meaning in art making》書中提出,在藝術製作中教導重要觀念 (Big Idea),讓學生知道藝術創作的意義。本次教材選自翰林版八年級下學期視覺藝術第二課『流行生活「俗」世繪』,以課本內容為基礎,並且以網路數位影音資源延伸引導,透過認識普普藝術家與作品,思考藝術作品中的重要觀念 (Big Idea) 為核心進行教學設計,課程共四節課。

第一節介紹普普藝術發展、藝術家的生活背景與作品風格,發現藝術作品中的主題 (subject)  與藝術家生活的關聯。第二節透過作品的鑑賞,讓學生區辨在藝術家作品中的主題 (subject) 與重要觀念 (Big Idea);第三節、第四節課讓學生閱讀安妮新聞報紙,從觀看、瀏覽、閱讀,導引學生對現代人的生活與環境進行提問,透過閱讀,厚植學生創作的養分,讓學生連結自身經驗進行省思,找到個人關注的重要觀念。最後嘗試以文字拼貼或圖像拼貼手法創作,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情感,深化創作的意義。

課程目標

  1. 學生能欣賞不同藝術家的作品風格。
  2. 學生能區辨藝術作品的主題與蘊含的重要觀念。
  3. 學生能從報紙中的文章閱讀,找到情感或想法的共鳴,作為創作的靈感。
  4. 學生能透過拼貼創作,對自身生活有更多的觀察與省思。

教師課後省思

在此,將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分為教師、教職員同儕學生、三部分來描述。

  1. 教師部分
    關於課程設計,花了較長的時間思考,在不影響學校原訂課程計畫規劃的課程之下,如何挪出 時間安排一個自編課程?於是嘗試結合現有的教學單元,將閱讀安妮新聞安排在創作活動,透過閱讀尋找創作靈感,並以報紙作為拼貼素材。較為可惜的是,個人規劃執行時已近學期尾聲,節數安排稍嫌不足,如能安排更多創作的時間,學生可以更深入思考個人作品中的重要觀念 (Big Idea),進而有時間靜下心,思考創作的意義並認同創作的價值。
  2. 教職員同儕
    教職員同儕不一定了解視覺藝術學科內容以及安妮新聞報,難免對視覺藝術課使用安妮新聞報的合理性產生懷疑,但閒談間難以做完整說明,有些可惜。所幸透過自己閱讀安妮新聞報後,也得到了一些心理的力量。當然,能被群體認同會帶來很大的喜悅,但不被理解的時候,別忘了不需為「希望被認同」而影響個人對教學研究本質上的樂趣。特別喜歡裡面的一句話:群體有時並非必須,因為「孤獨有時候也是一種樂趣」。在青少年階段的學生們,或許也需要這句文字的力量。
  3. 學生部分
    學生的閱讀習慣與興趣需要花時間養成。少部分學習意願低落學生,需要教師個別引導,透過個別對話方式,引導學生願意翻開報紙。一對一的對話過程,多少讓教師在課堂上的經營管理顧此失彼。惟感到欣慰的是,多數在一對一對話後,學生至少願意閱讀其中一些片段並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向來學習較為主動積極的學生則主動表示,報紙設計得好漂亮!下課了,老師要把報紙收回借給下一個班級看,但是裡面還有好多內容想要繼續看下去,好可惜!所幸扣除班級人數,以及作為共同剪報知用的報紙外,仍有剩餘一份報紙,可以放在圖書室讓學生共讀。

關於本次實施的這一個單元,還需要自己更多次的試驗來獲得更多的過程資訊與成果。在這個教案之外,在三年級會考後畢業前,也有設計另一個使用安妮新聞的課程,讓學生製作手工書,製作一本屬於自己的「普通的書」(commonplace book),惟眾多因素影響,僅一節課介紹 commonplce book 後,還沒有時間閱讀安妮新聞報紙,學生就畢業了。理想尚未有機會試驗,有些可惜。每一期的報紙內容皆不同,對教師設計教學與備課而言,真是腦力與時間的挑戰!但,這不也就是「使我們今日的學校,變得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的答案嗎?

邱雅琳
台南市立大港國民小學教師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