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與創作的交會 | 美感教育

日常與創作的交會

課程資訊
  • 學校:宜蘭縣羅東鎮成功國民小學
  • 教師:林佩璇
  • 課堂:美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美術班的學生總有一些長久的困惑,那就是“靈感在哪裡?”、“什麼是風格?”

首先,美術班的校外教學都會安排藝文相關的展覽,今年度參觀「田中達也」及「草間彌生」的作品展,透過兩位創作者的作畫思維,引領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微小的靈感來源。

學生透過閱讀安妮新聞,了解每個創作者的生活都截然不同,才能孕育出多采多姿的作品。貝多芬的創作經由生活中的儀式感,連接生活與創作的神祕通道;李臨秋的創作貫穿白天與夜晚的日常,交錯平凡與喧譁的日常。創作的靈感並非來自與其他藝術家一樣的生活方式,而是源於自己與他人不同卻又重複的每一天中。

經由悅讀安妮新聞,學生更能夠從創作者的視角出發,去理解不同生活孕育出的創作理念。從草間彌生的視角裡望出去,世界具有“草間彌生式”的色彩,學生將自己帶入草間彌生,去思考視覺失調與圓點間的聯繫,這些乍看之下神秘而密集的圓點其實是草間彌生的日常。去思考什麼是我們的日常?

田中達也從日常中開始,從比例、材質、色彩等,尋求與生活相似又不相同的地方。有點像又不太一樣的生活用品,讓人會心一笑的創作手法,是田中達也讀有的靈感。

學生透過模仿去經歷、去思考、去突破,期待他們能抓住自己靈感的尾巴。

課程目標

  1. 透過文章認識不同藝文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2. 瞭解田中達也及草間彌生創作與日常的關聯。
  3. 依據草間彌生的日常視角,嘗試製作一幅小畫作。
  4. 瞭解何謂日常創作,欣賞The door 這件似於日常之中,又能突破日常框架的作品。

教師課後省思

  • 學習動機
    學生具備相當的美術專業能力,對藝文相關的內容感到有興趣,色彩也能吸引學生,透過與學生共讀並討論,能引發學生創作的靈感。
    文章內容涉及創作者的生活經歷與作品間的關聯,對中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大挑戰,需要老師協助學生統整概念,並在討論時釐清學生閱讀時難以理解的部分。
  • 作品表達
    透過閱讀後進行創作考驗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以及創作的能力,需要學生更多思考生活經驗與色彩的關聯,色彩、形狀的搭配如何確實表達創作的理念,對學生來比較困難。經過不斷的討論與釐清概念,學生更能掌握創作的脈絡,以及預想作品呈現的樣貌,並能夠清楚表達創作的歷程。
林佩璇
宜蘭縣羅東鎮成功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