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認識生活空間色彩的組成,分析哪些具有協調或衝突性,同時,探討主觀色彩跟代表色彩可以在個人腦中產生心理反應,例如嬰兒、消防局、學校、醫院許多已經存在既定概念的色彩。從班上同學的膚色的深淺差異性,完成色階排列,認識色階無所不在,同時,分析午餐的食材色票,探討食材色彩搭配在視覺與味蕾的關係。再以水果、蔬菜,單一項目做拆色組成,完成色票,同時以此食材,完成蔬果色彩拼盤,探討單純的天然色彩組成,搭配形狀變化,就能組構美麗的畫面。最後回歸到,自己服裝的色彩搭配,回收家裡舊衣服,做色彩分類,以編織完成日常餐墊,搭配得宜得餐盤,不僅可以廢物利用,更可提升日常美感生活。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透過六堂課程的引導,重新檢視生活色彩,應該更能感受自己與環境色彩的相互關係。
  2. 透過舊衣服回收的材料,重新展現、創造日常物件的價值,了解色彩不只是調色盤上顏料,而是俯拾即是的生活美學。

教師課後省思

1、課堂三:以食材為教學,必須事前引導與提醒學生,善用食材的每個部位的色彩(果皮、果核、果肉),因為觀察、與認識食材的切面,以及事前的擺盤設計,就可以避免食材的浪費。

2、課堂四:裁剪回收衣料時,需和同學討論材質和剪裁的寬度,以利後續編織的使用。

3、課堂五:編織時,要提醒同學,將緯線向上推緊,如此作品的密度會較高,織品才能更扎實。

4、課堂六:整體擺盤食材的使用要得宜,小組需在兩個條件的設定下進行午茶擺盤。第一條件:小組需有午茶的主色調,第二條件:小組須先為午茶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