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藉由春遊週「跟著職人學功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何謂冒險
-閱讀《地底旅行》書籍,討論故事中的冒險情節與感受
-閱讀《安妮新聞》「真實與想像之梯」專欄,討論報紙上的圖片與文字是否傳達冒險感
-討論語句中如何表現冒險感受
-學生設計一份「冒險地圖」,包含:
- 介紹冒險景點
- 描述景點時,須具備冒險氛圍的文字
- 利用簡報呈現冒險地圖內容
- 錄影介紹冒險地圖的玩法
舉辦同儕分享與試玩,給予彼此回饋與評論
◆課程特色:
-閱讀、創作與簡報並重,培養表達與溝通能力
-跨領域學習,強化學生的探究與創意發展
課程目標
- 理解「冒險」的定義,並了解旅行是一種冒險
- 能從圖文中體會冒險的感覺,並找出文字中的冒險線索
- 發展閱讀理解能力,結合創意表達冒險故事
教師課後省思
一、教學觀察
1.學生參與度高,展現豐富的想像力
在閱讀《地底旅行》及《安妮新聞》專欄時,學生能積極發表對冒險主題的看法,並分享自己對「冒險」的理解。尤其在討論圖片與文字是否能夠傳達冒險感時,學生能夠提出多樣的觀點,顯示他們對冒險意涵的多元詮釋。
2.口語表達與文字描述能力進步明顯
學生在設計「冒險地圖」時,能夠運用具有冒險氛圍的文字來描寫景點,例如使用「神秘的森林」、「危機四伏的峽谷」等詞彙,展現了對語言表達的掌握與運用能力。
錄影介紹冒險地圖的環節,學生透過說明地圖玩法與特色,練習了組織語言與口語表達的能力,有助於培養溝通技巧。
3.合作與回饋過程增進同儕學習
在同儕分享與試玩活動中,學生彼此給予意見與建議,能看見他們對同學作品的欣賞與支持,同時也能指出改進方向,如「可以增加更多互動關卡」、「加上更多細節描述會更有冒險感」。這樣的互動有助於建立積極學習的班級氛圍。
二、教學反思
1.冒險概念的建立需更多引導
雖然學生對冒險有基本理解,但部分學生仍將冒險與危險混淆,或僅停留在刺激的表面感受,缺乏深入思考冒險背後的意義(例如:勇氣、挑戰自我、突破困難等)。未來可增加更多引導性提問或案例討論,如探討不同類型的冒險故事(科幻、歷史、真實探險),幫助學生建立更全面的冒險觀。
2.語言運用能力仍有提升空間
雖然學生能嘗試使用冒險氛圍的語句,但部分描述較為簡單,表達仍較直接,缺乏生動的修辭技巧或情境鋪陳。未來教學可加強描述性語言的教學,如使用比喻、擬人、感官描寫等手法,豐富語句表現力,提升敘事層次。
3.科技工具的使用需要更多實作機會
簡報與錄影雖為課程亮點,但部分學生在操作上仍顯生疏,簡報設計較為單調、影片表達欠缺流暢度。後續教學中可考慮安排更多數位工具的基礎教學與實作練習,如如何設計吸引人的簡報版面、剪輯影片的基本技巧等,讓學生能更自信的運用多媒體呈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