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這門課程結合自然、藝術、閱讀與語文領域,藉由《安妮新聞》的工具專題,透過四個單元引導學生使用工具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提供創意與情感表達的途徑,最終豐富他們的靈魂。
第一單元《敲打花葉的殘影,讓落葉說出自己最終與最美麗的故事》中,學生將採集花葉並運用植物敲拓染技術,將自然的美學記錄在布旗與書籤上,探索工具如何幫助我們保存與傳遞自然的故事與情感。
第二單元《編織花葉的幻影,讓落葉活過來,讓我們替落葉說故事》讓學生通過STOP MOTION STUDIO的工具創作停格動畫,利用簡單的材料設計出豐富的視覺作品,展示工具如何轉化想像力並解決創作中的技術問題,從而表達深層次的故事。
第三單元《穿透花葉的文字,讓植物替我們感受,替我們說話》結合植物文學與詩句創作,讓學生體驗文字與自然素材相結合的魅力,工具在這裡成為表達內心感受的媒介,提升創意並深度連結現實與想像。
第四單元《觸碰詩句的工具,讓觸覺變成一句詩》中,學生通過黏土創作體驗如何將抽象的詩意轉化為具體的感官作品,工具不僅解決了詩句表達的難題,更提供了一個豐富靈魂的途徑,讓學生在創作中感受到深刻的情感交流與精神滿足。
課程目標
- 培養創意思維與實踐能力:透過植物敲拓染、黏土創作等活動,讓學生學會如何利用簡單的工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激發創意,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觸覺敏銳度與藝術表達技巧。
- 激發創新潛力:通過觀察自然、記錄素材和深入思考,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創新的潛力,設計並創造出具美感與實用性的作品,如布旗、書籤和立體投影裝置,透過工具和觸覺體驗進一步豐富創作過程,展現他們的創造力。
- 自然資源的運用與靈感搜集:引導學生在自然環境中,通過採集花葉、製作停格動畫等活動,學習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資源來搜集創意靈感,並在藝術創作和問題解決中提升他們的野外生存技能,同時透過觸覺工具增強他們對自然的感知與表達。
- 提升閱讀與創作能力:通過植物文學與詩歌創作的練習,學生將增強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學創作技巧,尤其是在詩句創作中,結合工具和觸覺體驗來表達情感與思想,並製作出具有藝術性和情感深度的作品,從而豐富他們的內在世界。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的問題:
- 工具操作困難:部分學生在使用植物敲拓染或黏土創作時,因工具操作不熟練,或是音量太大,干擾到其他上課班級,導致成品效果不理想,程度有落差。
- 時間掌控不佳:課程中部分創作與分享活動耗時較長,導致後續環節的時間不足,影響了整體教學進度。
- 學生參與度不均: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少數學生參與度較低,導致部分小組的作品缺乏多樣性和創新性。
- 觸覺表達理解難度:一些學生在將觸覺感受轉化為詩句或藝術作品時,表達上存在一定難度,導致作品的情感傳達不夠明確。
- 主題閱讀理解困難:在進行安妮新聞的主題閱讀或植物文學討論時,部分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存在困難,尤其是在抽象概念和文學象徵方面,學生之間的理解能力存在顯著的程度落差。
對策與解決方案:
- 加強工具操作指導:在課程初期,提供更多關於工具使用的示範和練習機會,讓學生熟悉工具操作,借專用工藝教室,避免干擾其他班級,提升課程與作品質量。
- 優化時間安排:根據課程內容調整每個環節的時間分配,確保各活動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並預留時間進行總結與反思。
- 促進小組合作與交流:加強對小組合作的引導,確實分工,鼓勵所有學生參與創作過程,並通過任務分工來提升小組內部的參與度和平衡性。
- 引導觸覺表達:提供更多關於觸覺表達的例子和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將觸覺感受融入詩句或藝術作品中,增強作品的情感表達效果。
- 分層教學策略:在進行安妮新聞的主題閱讀或植物文學討論時,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分層閱讀材料和引導問題,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文本內容。教師可以先從簡單的文本或概念入手,逐步過渡到更複雜的主題,並進行適當的補充講解。
未來教學規劃:
- 增加課程的靈活性:在課程設計中預留更多的彈性時間,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不可預見問題,並靈活調整教學內容。
- 拓展工具與材料的多樣性:引入更多種類的工具和材料,讓學生有更多選擇,從而激發不同的創意和靈感。
- 強化學生的反思與分享:在每個單元結束後,掌控時間,確實進行反思與分享環節,讓學生總結學習過程中的收穫與挑戰,並從同儕的反饋中獲得進一步的啟發。
- 推廣課程的跨學科應用:考慮將此課程推廣至其他學科,如科學、社會、英語等,通過跨學科的合作進一步豐富課程內容,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 提供額外支持資源:為理解安妮新聞或植物文學有困難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學習資源,如視覺圖解、影片輔助教學,或安排個別輔導,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