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 簡單介紹「安妮新聞」的出版背景,強調離開電子載具,回歸紙本閱讀。
- 由老師挑選一期,不預設主題,讓同學自由閱讀,各自挑選亮點專欄及文章、並筆記重點。
- 輪流發表:鼓勵學生口語表達,說出自己的心得並分享經驗。
- 老師引導議題的延伸討論,再對應回文本的主題以及內涵。
課程目標
- 「溝通與表達」課程導讀中,強調整體版面的規劃設計, 引導同學整理歸納出「編輯團隊藉由這一份『新聞』要表達傳達的訊息」。
- 「國文課」以文本閱讀分析與文脈掌握為主。
- 「美術課」強調版面分配與比例、色彩呈現方式,以及搭配文章的圖片等來做討論。
- 操作重點,學生要學會的能力:
a.全程不使用手機,回歸紙本閱讀。
b.學生在閱讀中能抓重點、作筆記。
c.能針對所閱讀篇章延伸討論。
d.口頭發表,說出自己的觀點。
e.能專注聆聽同學發表與適切提問。
教師課後省思
高中生閱讀能力相對比較成熟,但對於圖像的閱讀敏銳度就有差異。老師適度引導還是可以深入解讀。
以「第六期第三版ARTS」單元來看,在「藝術如何想像病毒」一文當中,提到瘟疫與防疫的畫作剛好對應到道教中的「王爺信仰」,有些同學平時有接觸廟會民俗活動,對於民間信仰有關瘟神傳說有興趣,談到王爺故事的由來與習俗,幾位同學特別有興致, 也分享了信仰中的經驗,形成有趣的延伸討論。學生新舊經驗的對照讓安妮新聞產生知識與生活經驗的連結。
另,微觀世界單元讓學生看到「平日不會注意但確實就存在周遭的細微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