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這門課程以「拼貼藝術」為核心,從歷史溯源出發,帶領學生認識拼貼(Collage)這個詞的語源及其在西方藝術史上的重要轉捩點,如畢卡索的創作實驗與突破,引發學生對藝術形式變革的好奇與思考。課程以報紙與雜誌作為創作素材,透過剪裁、黏貼、重組等動作,引導學生將舊有記憶片段重新組裝,打造屬於自己想像的時空。過程中不僅培養學生的美感與創造力,也訓練其觀察生活細節與運用五感進行藝術表達的能力。課程結合報紙版面設計,讓學生感受藝術與感官、記憶、身體之間的緊密連結。最終目標是激發學生感受力,讓他們理解創作並非憑空而來,而是來自對生活的真切體會與自由轉化。這是一堂探索視覺之外的藝術經驗,也是一場充滿可能性的創意旅程。
課程目標
- 認識拼貼藝術的歷史與演變:引導學生了解「Collage」一詞的語源,並透過畢卡索等藝術家的案例,建立對拼貼在藝術史上地位與轉變的認識。
- 啟發藝術形式的多元思維:激發學生對藝術表現方式的好奇與探究,培養其批判性與創造性思考能力。
- 培養創作與感知的能力:以報紙與雜誌為媒介,透過剪裁、重組與拼貼等技巧,鼓勵學生進行個人創作,提升其美感素養與藝術表達力。
- 強化五感與生活經驗的連結:透過藝術創作與身體感官的結合,增進學生觀察日常生活的敏銳度,理解藝術來自真實經驗與感受的轉化。
- 整合跨領域素養與表達:結合報紙版面設計與視覺構成,引導學生進行主題式創作,發展其統整、敘事與視覺傳達能力。
- 鼓勵自主探索與表達自我:透過自由創作過程,引導學生建構屬於自己的時空敘事與藝術語言,建立自信與自我認同。
教師課後省思
在七堂課的歷程中,我觀察到學生對拼貼藝術從陌生到投入,展現了高度的參與感與創造力。第一堂課中,透過畢卡索拼貼作品的介紹與歷史背景影片,大多數學生能清楚區辨拼貼與傳統繪畫的異同,也開始好奇拼貼如何承載「時間」與「記憶」的元素。
第二堂感官實驗活動最為活躍,身體參與讓學生更自在地與素材建立連結,例如有學生主動提出「用腳踩報紙再撕開,感覺像是把昨天的情緒丟掉」,反映出藝術感受與個人經驗的自然融合。這一階段也打破了學生對於「美」的僵化想像。
進入第三堂主題構想時,部分學生一開始對發想較無頭緒,但在教師引導下逐漸能從生活細節中找到靈感。如一位學生以「夢到奶奶的老家」為主題,拼貼出一幅記憶中的空間感作品,富有情感連結,也體現了課程目標所言的「由經驗轉化為創作」。
在個人創作階段,多數學生展現了高度的投入與自由探索精神,願意嘗試不同的剪貼與拼組方式。然而也發現部分學生作品在視覺構成與主題聚焦上略顯混亂,未能有效運用留白與視線引導等概念。這提醒我在版面設計教學中可加入更多範例解析與實作練習。
最後的成果展覽氣氛熱烈,學生不僅能清楚表達自己的創作動機,也學會尊重他人詮釋的角度。我發現,當學生感受到「作品被理解」,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自然提升,也更願意在未來主動探索藝術表達。
整體而言,本課程成功打開學生多感官與敘事創作的視野。未來教學中,我期待加入更多跨域素材(如錄音、布料、生活物件),深化拼貼的敘事層次,也鼓勵學生延伸探討「拼貼」在生活中其他可能的形式,例如海報設計或數位創作,持續拓展創意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