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課程設計以四年級資優學生為主,期待孩子們能更進一步探索自我,並思考個人特質與未來方向。隨著年級提升,學生對自己的優弱勢能力有更清楚的認識,但也逐漸產生對自我價值的思索與期待,像是:「我夠好嗎?」「我是否還需要再努力?」「我是不是不夠完美?」這些思考也引起學生關注「選擇」,逐漸開始對自己的選擇懷疑,會思考自己的選擇是不是好的。因此在課程分為三個部分:閱讀安妮新聞,搭配課堂活動實作與討論以及充實講座,期待學生能在活動中認識自己與了解選擇的意義與背後的價值判斷。
- 閱讀安妮新聞:反思選擇的可能性
課程選用《安妮新聞》中關於「選擇」的文章為主軸,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抉擇情境出發,思考自己在做出選擇時所依據的考量與背後的價值觀。同時透過討論與分享,幫助學生理解:每一個選擇都可能開展不同的可能性,也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答案,重要的是認識自己、為選擇負責,並尊重他人的不同選擇。
- 充實講座:〈科學家的一天〉
結合資優班的講座課程,專業領域人士分享自身經驗,使學生認識科學家的工作樣貌、日常挑戰與所需特質,進而拓展職涯視野與自我想像。
- 實作活動
(1)生活抉擇書寫練習
學生回顧自己一天的生活,從「上學快遲到了」「看到同學作弊」「忘記帶課本」「朋友約玩但要寫功課」等十種常見情境中,針對每一情境做出選擇,並說明自己做這個選擇的理由。活動目的是幫助學生思考:在面對各種大小決定時,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如何做出負責任且尊重他人的選擇。
(2)我自己的樣子
學生運用六種幾何圖形(不含圓形)創作個人自畫像,並設計三個 hashtag,具體表達自己的性格、特質或生活習慣。作品完成後,進行「猜猜我是誰」的同儕互動遊戲,提升班級間的認識與連結。最後,每位學生也為同學的作品書寫回饋,透過觀察與欣賞他人,深化同理與表達能力。
課程目標
- 學生能透過生活情境討論,理解選擇背後的原因與價值觀,並尊重他人的不同決定。
- 學生能運用幾何圖形進行創意自畫像創作,並以 hashtag 具體呈現自我特質。
- 學生能參與同儕互動與回饋活動,透過觀察與書寫表達對他人的理解與欣賞,培養同理與溝通能力。
- 學生能在整體活動中反思自己的特質、選擇方式與價值觀,建立更正向的自我認識與成長意願。
教師課後省思
- 對《安妮新聞》的閱讀方式不熟悉
這份新聞報紙對教師來說議題多元,且版面設計漂亮,但相較於學生平常接觸的圖書或報紙,《安妮新聞》的版面設計活潑、書寫風格多元。學生初次閱讀時,對於其閱讀方式感到陌生,不確定該如何進入文本、理解內容。
→ 未來課程可在正式閱讀前加入簡單的介紹活動,說明《安妮新聞》是什麼刊物、由誰編寫、內容特色為何,並透過引導式共讀(例如教師帶讀、畫線記號、討論提問等),協助學生逐步熟悉閱讀脈絡與理解策略。
- 初次引導學生使用 hashtag 進行自我描述時,部分學生難以理解其精簡且聚焦的表達形式,產出內容多偏向冗長或過於籠統。
→ 教學節奏可再放慢,並由教師先示範幾組 hashtag(如:#熱愛觀察 #不怕挑戰 #害羞又細心),幫助學生掌握語言風格與用途。可先讓學生為「角色」或「他人」設計 hashtag 再回到自我,降低難度
- 在本次課程中,雖然活動內容多元、具啟發性,如文本閱讀、選擇思辨、自畫像創作與同儕互動皆有良好學習成效,但在整體課程安排上,尚可進一步加強各活動之間的連結與遞進關係。部分學生雖能投入單一活動,但對課程整體目標與各階段之間的關聯認知較不清晰,導致學習經驗較為片段。
→連結大師講座是好的方式,讓學生能有效參考大師的經驗。但可以再加以延伸討論,比如說學生做職業的探索,那他可能會面臨哪些選擇?這些選擇之間又是如何環環相扣。同時學生目前面臨的選擇多以生活為主,相對無感或是不那麼直接影響人生,因此可以邀請學生先做日常選擇的紀錄,讓學生能帶著自己的選擇來做討論,提升參與感與自我省思。
- 美感與閱讀的連結性:安妮新聞是一份新穎且具有設計的報紙,且每一期的題材都格外具有意義,能層層堆疊讓學生有機會思考生活中的議題。只是對學生來說閱讀和美感有時候無法做直接連結,學生回饋是認為這不像一份報紙,覺得哪裡怪怪的。
→美感要從生活中培養,除了一起和學生共讀,我認為也可以運用教室佈置將報紙的內容呈現,同時網站設計也是一個很好利用的學習資源。希望接下來能繼續運用安妮新聞讓學生一起讓閱讀變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