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地圖」為主題,結合觀察、空間與在地文化,培養學生英文表達與居住環境的觀察。第一堂課引導學生觀察封面並以英語句型練習描述,接著閱讀第10頁的文章,思考並討論紙本地圖的存在;第二堂課學習觀察Google Maps與特色紙本地圖,運用第6~7頁引導,讓學生觀察、分享紙本地圖的特色;第三堂課構思製作屬於自己的「我的OOO導覽地圖」,標註地標並分享個人經驗與地方特色。作品可進一步延伸繪製成紙本地圖。本課程強調觀察、空間記憶,並進一步觸發學生對於地方探索的興趣。之中學生透過觀察、口說、閱讀、創作整合學習成果,達成英語應用與居住環境觀察探索的目標。
課程目標
- 能運用“There is/There are”句型描述地圖或場景。
- 能比較電子地圖與紙本地圖的差異,並表達個人看法。
- 能觀察並分享紙本地圖的設計元素與特色。
- 能設計並介紹屬於自己的導覽地圖,練習以英文表達與個人創意呈現。
- 能培養對居住環境的觀察,並提升對於探索的興趣。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 學生對於紙本報紙閱讀經驗不多,造成翻閱時報紙散亂,或是需要更多空間翻閱報紙。另外,對於報紙排版,學生有明顯視覺動線的問題,不知道該先讀什麼後讀什麼。因此,教師需要針對以上多加協助,可以在課堂中多融入紙本刊物的閱讀,例如報紙、雜誌、三折頁、票劵、傳單等等,增加學生對於相關經驗的累積。
- 學生自由探索第6~7頁迷宮時,缺少對於背景故事的認識,也因此無法完全的體驗繪者在迷宮中隱藏的細節彩蛋。因此,本次透過學習單的方式,給予學生原本故事圖案對照,增加樂趣也更理解繪者所隱藏的巧思。
未來的教學規劃
- 增加更多關於「城市」的概念,可配合閱讀「土耳其地下城的穴居生活」、「螞蟻神祕的地下城」、「化虛擬為現實,一步步打造自己的理想城市」等文章的圖文,並建議配合實際照片及影片,透過觀察、體驗,延伸到城市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怎麼規劃能夠拉近人與環境的距離,有很多可以探討,而如何執行計畫又是更深入的議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