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粉色和藍色:性別刻板印象正在摧毀英國年輕人的心靈〉為引導,帶領高年級學生認識生活中看似平常卻深刻影響自我認同的性別刻板印象。教師先帶學生閱讀新聞並討論「粉色是女生、藍色是男生」等視覺符號,如何在服裝、文具、玩具、廣告中被強化,進而限制了多元性別的想像與發展。接著,學生運用設計思考歷程,從問題發現、發想到原型製作,討論如何透過班級「議題牆」吸引同學的目光,讓更多人關注校園中潛藏的性別刻板印象。最後,學生將討論成果轉化為具象徵意義的「性別平等」造型字,透過腦力激盪裡的擴散思考及聚斂思考,讓字體結合性別符號、色彩與圖像元素,將理念視覺化,張貼於校園牆上,成為引發校園對話與反思的重要起點。
課程目標
1.認識性別刻板印象
學生能閱讀從新聞,了解日常生活中性別符號與色彩如何形塑社會對性別的期待。
2.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
能討論並分析性別刻板印象對自我及他人的影響,培養關注社會議題的觀察力與表達力。
3️. 運用設計思考創作
能以設計思考進行小組討論,從問題發現、聚焦、發想到原型設計,提出吸引同學注意的議題牆構想。
4️.發展造型字創作能力
能根據性別平等的核心精神,設計具象徵性與衝擊感的議題造型字,並展現個人觀點。
5️.強化公共表達與合作
透過議題牆裝置與造型字展示,學習如何在公共空間進行視覺傳達,與同學分享觀點並引發討論。
教師課後省思
在本次課程中,我觀察到學生對於性別刻板印象議題有高度的興趣,透過閱讀安妮新聞,許多學生開始分享自己從小到大的經驗與觀察,能感受到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性別符號的敏銳度明顯提升。小組討論時,部分學生能清楚表達對「粉色是女生色、藍色是男生色」的反思與質疑,也嘗試連結到校園中的制服、班級物品或活動分工等情境,讓議題討論更貼近自身經驗。
在創作階段,多數學生能運用設計思考的流程,將討論的觀點具象化到「造型字」的符號設計中,並從關鍵字相應的元素、圖像連結出等象徵圖像,提升了作品的視覺張力。不過也發現部分學生在造型字設計時,對字形結構較不熟悉,需要更多範例與圖像參考輔助,未來可增加字體設計練習或提供更多參考素材。
整體而言,本課程有效結合議題討論、設計思考與視覺表現,啟發學生以公共空間進行視覺溝通,後續若能搭配學生間跨班或跨年級的分享,將更能擴大性別平等的討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