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球護衛行動 | 美感教育

我的地球護衛行動

課程資訊
  • 學校:高雄市苓雅區四維國民小學
  • 教師:蔡品純
  • 課堂: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垃圾與環境污染為主題,透過藝術創作引導五年級學生反思日常生活中的垃圾產生與環境影響,並鼓勵他們透過藝術表達對環境保護的思考與行動。課程設計分為討論、觀察、閱讀、影像觀賞與藝術創作等幾個小活動,從實際觀察環境問題出發,引導學生認識垃圾問題對生態的影響,最後以 AI 繪圖生成活動,讓學生透過下指令的方式,選定自己喜歡的創作風格,表達自身對環境的見解與行動方案。本課程強調學生的省思與創意思維,希望透過《安妮新聞》中視覺藝術與環保教育的圖文討論,培養學生的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課程目標

  1. 從觀察和討論日常垃圾的產生,讓學生對自身日常行為有所覺察,理解資源浪費如何影響環境。
  2. 透過〈垃圾在哪裡,絕對難不倒你〉培養學生的專注力,閱讀和討論垃圾處理和微塑膠污染的短文,引導學生思考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
  3. 藉由欣賞與環境污染的攝影與藝術創作,幫助學生感受到環境議題和藝術表達的連結,了解藝術家表達自己對社會議題的形式。
  4. 結合 AI 繪圖生成活動,鼓勵學生用數位創作來表達對環境保護的想法,並展現自己的創意與觀點。
  5. 配合本學期課程色彩的單元,學生從欣賞《安妮新聞》不同篇章的排版設計和色彩搭配,感受色彩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教師課後省思

  • 課程時間的安排影響課程討論的深度

由於整學期課程安排緊湊,設定本單元課程於一周2節課進行,較無法有完整時間讓學生閱讀報紙篇章,有點限制了學生對環境議題的深度和廣度,特別是〈改變世界,從「小」做起-五名環保學生的故事〉。倘若有更細部的討論可能會讓行動的創發更多面向,也許往後使用調整課程比重。

  • 學生嘗試AI 繪圖生成的初探與省思

今年AI融入課程教學是教育的新興話題,教育部也出版了「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版」。在藝術課程中引入 AI 繪圖工具,引導學生初探運用科技展現創意,然而也觀察到學生操作時的可能的幾個挑戰:如何使用語言與指令、生成圖像與原意是否相符與篩選、系統素材創作風格是否貼合使用者的原創等問題。不過在課程進行中,教師全程引導陪伴很重要,平台的選用也很需要共備和有相關經驗老師的集思廣益。

  • 學生環保意識和具體行動的連結

課程中大部分學生能理解減少塑膠使用、垃圾分類等概念,是否能具體實踐方式有所疑問。學生有概念但不在意或認為個人影響力有限,倘若有更具體的活動在日常生活中體現,更能強化學生理解即使小小的環保行動也能帶來正向改變。

  • 後續課程延伸-進行利樂包環保版畫創作

搭配113學年第一學期班班喝鮮奶政策,學校每周產生大量牛奶紙盒垃圾。下學期計畫搭配版畫課程,以「利樂包環保版畫」為延伸主題,讓學生體驗資源再利用的創作過程,強化他們對環保概念的實踐。

蔡品純
高雄市苓雅區四維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