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在《安妮新聞–冬日特刊》中,談及農曆新年飲食、生日的由來、排灣族祭典內容、達悟族祭典活動及意義等主題日內容,兼具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的涉獵,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可運用的多元性閱讀材料。
因此,教師配合報紙的閱讀,設計以「主題日」為題,讓學生在讀報之後,結合閱讀策略5W1H思考方向、數位載具搜尋相關資訊,進而規劃有特定主題的紀念日、祭典、慶祝方式等活動,創造出更傾向於青少年屬性、能感興趣的、輕鬆而易參與、別樹一幟的主題日意義及價值。並藉此練習創意與美感的發想,設計出一個獨特的主題日。
課程目標
- 課程符合的學習核心素養
藝-J-A2 嘗試設計思考,探索意識實踐解決問題的途徑。
藝-J-B1 應用藝術符號,以表達觀點與風格。
藝-J-B3 善用多元感官,探索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聯,以展現美感意識。
科 J13 展現實作活動中的創新思考能力 - 課程對應的學習表現
視3-IV-3 能應用設計思考及藝術知能,因應生活情境尋求解決方案。
國5-IV-4 應用閱讀策略增進學習效能,整合跨領域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5-IV-5 大量閱讀多元文本,理解議題內涵及其與個人生活、社會結構的關聯性。
教師課後省思
「我的主題日」課程以《安妮新聞》冬日特刊作為閱讀材料,學生在文字訊息的獲得量大,能從讀報筆記中掌握報紙所提及的主題日內容元素。因此,在進行主題日規劃時,學生能快速掌握5W1H(When、Where、Who、What、Why、How)的元素來書寫,完成活動作業。
反思一:結合安妮新聞的閱讀,進行了「我的主題日」的規劃。在確定主題的過程,學生拋出的思考方向,與自身的喜好有關,舉凡食衣住行方面皆有,出現馬鈴薯日、蛋蛋日、地震紀念日、女神日、健美先生日、不用讀書日、粉紅色日、狗狗之日,世界飛行日等,從藝術的發散性想像出發,創造出許多新奇的點子。
然而,進一步進入細節規劃時,遂發現其易侷限於現有生活中能見的事物及訊息,無法「創造」,發想內容的有趣性也不足。
在經過資訊搜尋、同學及教師的回饋建議之後,再次擬定設計時,即能看見較有創意及吸引人的主題設定及活動內容,例如:在「蛋蛋日」當天,慶祝者會穿著白色外衣、黃色內在衣物的打扮;在「世界飛行日」的活動裡,會舉辦講座激盪對抗重力的方法;在「0403地震紀念日」則有地震儀器介紹及檢測活動。
主題日的設計經過修整後,有新創造主題者、也有延續已出現過的主題者,同時,學生對所訂定主題日的目的,也能更有意識地表達,例如:「世界女神日」的創立,是為了讓大家對自己更有自信;創立「馬鈴薯日」在凸顯馬鈴薯可以解決饑荒的重要意義;「世界睡眠日」訂有每一年的努力指標,2024年的目標則是講求全球健康睡眠的平等;「世界飯糰日」的活動現場可以吃到多種口味飯糰,目的在讓小朋友體會到以前傳統飯糰的味道。
學習過程的反覆練習,幫助學生能珍視自己的思維及隨時動腦的習慣,。
反思二:這個課程完成的心智圖表,是學習第一單元,課程可進一步跨科目、跨領域合作,引導學生書寫成企劃案、小組策劃主題日活動,從實踐成效返歸學生在「我的主題日」設計的修整,讓創意企劃趨於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