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以校園為主要生活環境的高中生,超過8小時以上是穿著制服、揹著書包,從每日接觸的制服與校徽配色開始思考,連結到日常生活的配搭,將有助於提升學生對色彩的敏銳度。
本系列將以「色彩」為發想,預計6小時的初階課程。第一步【觀察】:制服與校徽的色彩運用。透過色票進行觀察,進而分析這些色彩的表面意象與心理感受。第二步:【發現】穿上制服的我與校園之間的關係,從色彩切入,感受人與環境之間的連結。提出改變制服與校徽色彩的計畫。第三步:【實驗】創作:重新為制服與校徽,設計出最適合的配色,並對照原有設計與創新設計後的好壞差異。
期望在課程引導下,啟發學生對顏色的好奇心、觀察力,藉由發現、分析與實驗,提升對色彩的敏銳度。更願意認同珍惜或積極改造校園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1. 原教案貼近高一生活,有效引起動機。本教案之主要教學對象,都是剛進校園的高一學生,他們對各高校制服特別關注,也喜歡討論各校制服的美醜。因此,原教案之主題設計十分貼切學生需求,有效達成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主動觀察與體驗生活中的色彩。
  2. 原教案內容過多,無法在有限時數內完成,原教案最後希望連結到書包配色與設計,但對於六小時時數而言,比較難以達成。因此,本次課程希望能修正內容,將書包的設計製作刪除,改成校徽的配色設計。如此,可讓學生更專注思考色彩的配搭運用。
  3. 以更深沉的觀察、發現與實驗,確定配色美感:修改的教案,期望學生從觀察、發現到創作實驗的歷程中,感受色彩的趣味。同時比較改造前與改造後的結果,也許,最後發現,原有設計比後來的設計更值得被留下來,那也是很棒的學習歷程。透過有層次的色彩學習,將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觀察敏銳度,並能知悉顏色的感受,不是只有來自視覺,還牽扯到很多因素,需要有更深沉的觀察、發現與實驗,才能確定配色的美感價值。

 

教師課後省思

一、「美感有感」要從學生切身議題融入

美不遠!應該在我們周圍。美感的課程一定要跟學生生活相關,讓學生觀察自己、居家以及校園。從這些生活平凡小事,日日都要吃穿住等庶民小問題開始探究,最容易引起共鳴。美感不一定是藝術天分,或者很會畫畫創作,美感應該是生活的體現。當我們感受美好,心情好,對於日常事物的不如願,也可以用比較彈性的角度找到平靜。因此,美在心中,時時在乎,美感就有感。

二、小組合作比個人創作更能激盪火花體悟不同「美角」

每一個學生從過去累積來的美的經驗不同,有的人很幸運地在美的家庭學校裡孕育成長,對於美的敏銳度就比較高,有些學生剛好在過去生活中,最欠缺的就是美感的培養。因此,在美感實驗課程中,最好能透過小組合作,讓彼此的經驗經歷互相交流,美的角落就會慢慢發光,擴散在不同角落中。

三、「做中學」,用美感行動提升美的力量,讓美自然而然

做中學讓人從錯誤中累積新的經驗,從團隊創作中找到自己的特長,從實驗中發現新的感觸,當我們可以激發更多不同感受時,美就有五種感動: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不再只是片面的藝術賞析,而是多方面的美感行動。這些做中學會讓我們的印象深刻,更能內化成永恆的美感價值,「美」自然而然不斷累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