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情緒與服裝設計創作翻翻書」為主題,結合情緒教育與服裝的藝術設計,讓學生在創意活動中認識情緒並發展藝術表達能力。課程透過八堂課的設計,引導學生探索情緒與服裝之間的關聯,並將學習成果融入創作中。
第一單元,學生將閱讀《安妮新聞》的「看圖說情緒」篇章,透過圖片來理解情緒的多樣性。學生將分組討論每張圖片所表達的情緒,並分享自己是否有過類似情況以及當時的情緒反應。接著,老師帶領學生學會觀察他人和自己的情緒,進一步增強對情緒的理解與表達能力。
第二單元,教師請學生觀察將學習基本情緒(如快樂、悲傷、憤怒、驚訝)的特徵,並透過情緒翻翻書的製作,訓練觀察與繪畫能力,進一步增進對情緒的理解與表達。接著,學生將透過討論和案例分析,學習如何運用顏色、表情或是特徵來傳遞情緒。
第三單元,學生將結合《安妮新聞》的「最???五套穿搭」篇章透過配對的概念,讓學生實際進行服裝設計創作來發揮創意,將翻翻書中的情緒概念融入設計中。
第四單元,學生將整合情緒翻翻書與服裝設計作品,分享創作故事,並從同儕的回饋中獲得啟發。
此課程旨在讓學生透過藝術創作,認識多元情緒,培養表達能力與創造力,同時提升團隊合作與自我反思的能力,激發全面的學習潛能。
課程目標
-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的情緒相關篇章及小組討論,學生能理解情緒的多樣性,觀察並表達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反應。
- 引導學生透過翻翻書與服裝設計活動,運用顏色、表情及特徵表達情緒,提升觀察、繪畫與設計能力。
- 透過情緒翻翻書與服裝設計整合活動,結合情緒概念創作出個人化作品,並從同儕回饋中獲得啟發。
教師課後省思
一、教學實施過程中的觀察與遇到的問題
在第一單元進行情緒多樣性討論時,對於三年級部分學生能輕鬆分享自己的情緒經驗,而另一些學生表達相對保守,這可能與個性差異或對情緒表達的陌生感有關。
在製作情緒翻翻書和服裝設計時,學生的繪畫與設計技能差異顯著。一些學生能運用不同情緒來表徵,對學生在技術操作上感到困難,進而影響了創作成果的完整性。
二、教學對策與調整
(一)引入多樣化的情緒啟發工具
增加視聽素材(如情緒相關影片或音樂),並利用表情符號卡作為引導工具,幫助較不善於表達的學生逐步探索與分享情緒經驗。
(二)提供分層指導與技術支持
在藝術創作活動中,為學生提供範例或分階段示範(如簡單草圖、進階細節),並設立技術輔助站,協助有困難的學生完成作品。
(三)時間管理的調整
在創作課程中,將作品製作過程分解為數個小步驟,並確保每節課有明確的目標完成部分。
(四)促進小組內的公平參與
引入「角色輪流」,每位組員在小組活動中負責不同的角色(如記錄員、發言員等),確保每位學生能參與的機會與責任。
三、未來的教學規劃與推廣建議
(一)增加課程彈性
將課程設計為模組化形式,根據不同年齡層或技能水平的學生進行調整,讓課程更具彈性與普遍性。
(二)結合跨學科元素
將情緒教育與其他學科結合,如語文(撰寫情緒故事)、科技(數位設計工具),讓學生能從不同視角理解情緒與藝術。
(三)強化學生的反思機制
增加課程中的反思環節,例如每堂課結束時,讓學生書寫或繪製「今日的學習收穫與挑戰」,以培養自我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