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急轉彎 | 美感教育

情緒急轉彎

課程資訊
  • 學校:桃園市林森國小
  • 教師:劉雨柔
  • 課堂:閱讀
Read More

課程簡介

在接到邀約的時候,從來沒有擔任過師生營的講師,這一次做了很多嘗試跟規劃,包含適性的教材與資源供學生學習,希望可以在可愛純樸的鄉下學校,帶領師生一同體會閱讀在日常中的蔓延。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第十期「情緒急轉彎」為核心,結合語文、美感與數位素養,設計出一套支持 SEL(社會情緒學習)五大核心能力的學習活動。課程初期透過「姓名聯想」與「情緒聯想接龍」,引導學生從個人經驗出發,進行情緒詞彙建構與感官連結,發展自我覺察自我表達能力。

進入創作與探索階段,學生拍攝情緒表情、設計個人圖卡,並運用《得報》數位平台探索相關主題,從圖文閱讀延伸至圖像觀察與語言轉化。學生在「看圖說情緒」中練習觀察他人表情、推敲情境感受,進而培養同理心人際互動技巧

最終學生將學習歷程整合為一本「情緒擴寫小書」,並於師生營隊中發表,透過公開表達與接受回饋的過程,練習負責決策有效溝通。整體課程架構緊扣 SEL 核心理念,讓學生在美感實踐中理解自己、表達情緒、傾聽他人,並發展正向的社會情緒能力。

最後,學生將所有活動成果整合,創作一本「情緒擴寫小書」,並於師生營隊中進行發表。學生在發表中展現出自信與情緒洞察力,老師們給予正向回饋,形成師生共學的溫馨氛圍。整體課程兼具創意、素養與情感,讓學生在美感實踐中學會理解自己、表達自己、傾聽他人。

課程目標

  • 能運用聯想策略從姓名或情緒出發,拓展語詞與圖像創作的表達力。
  • 能辨識並描述基本情緒,並將個人經驗與情緒感受具體化。
  • 能運用圖像(表情、色彩、構圖)傳達情緒意涵,並設計個人情緒圖卡。
  • 能熟悉並操作數位閱讀平台,進行圖文閱讀與情緒主題版面探索。
  • 能觀察圖像細節並以完整句型表達情境、感受與聯想。
  • 能統整語詞、圖像與生活經驗,創作具情緒深度與敘事結構的小書作品。
  • 能在公開場合分享個人創作,練習有條理地表達與接收回饋,培養自信與溝通力。
  • 透過情緒表達活動提升自我認識與同理理解,培養基本的情緒素養與美感感知力。

教師課後省思

本次以《安妮新聞》第十期「情緒急轉彎」為核心設計的系列課程,從聯想活動切入,引導學生從名字、情緒經驗逐步建構出對情緒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整體課程安排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學生參與度高,創作意願與表達能力明顯提升,以下為幾項具體觀察與反思:

首先在「姓名聯想接龍」與「情緒聯想接龍」活動中,大多數學生能迅速進入狀況,發揮高度的創意與語詞聯想能力。這樣的活動不僅打開學生的語感與思路,也為後續的情緒主題奠定了良好的情緒詞彙與敘事素材基礎。

在「製作情緒圖卡」的階段,學生開始從感官與視覺角度探索情緒。拍攝個人表情並套用濾鏡、圖樣進行編輯,成為學生特別感興趣的環節。過程中學生展現出觀察與細節表現的能力,部分學生能進一步思考圖像與語詞之間的對應關係。也觀察到有些學生對「自己的臉」會有不安或羞澀,這時教師的鼓勵與示範便成為重要支持。

在「數位閱讀」與《得報》平台操作上,學生表現出高度的學習好奇與新鮮感。透過線上版本的《安妮新聞》瀏覽、筆記與截圖等練習,學生熟悉了數位閱讀工具,也培養了媒體素養與資訊組織的初步能力。個別學生會遇到操作速度慢、網站跳出等技術問題,未來可考慮先行分層引導與技術預備,例如《得報》有分成低、中、高年級適閱文章,也有辭典與朗讀功能,可以加強中年級學生自主學習,不至於讓混齡教學的現場有太多讓老師手忙腳亂的情況。

「看圖說情緒」活動中,學生能將圖像情境與自身經驗連結,多數學生願意在小組中開口說故事,也嘗試練習使用完整句型進行描寫。不過也觀察到部分學生受限於詞彙量或經驗轉化能力,表達較為簡略,此時教師引導提問或提供句型框架,有助於提升他們的表述品質。

進入「情緒擴寫小書」創作與發表階段,學生整合了前面幾個活動中的圖像、語詞與個人經驗,進行完整的敘事書寫。許多學生能主動加入反差對照的情境描述,讓文章更具情緒張力與共鳴力。在發表會中,學生展現出高度的自信與誠意,師長的回饋不僅強化學習動機,也讓學生感受到被理解與被接納的正向力量。

總體而言,本次課程兼具語文表達、情緒素養與美感實作三個面向,不僅提升學生的感知與表述能力,也讓課程內容與生活經驗產生緊密連結。學生不再只是被動接受情緒語詞,而是能主動建構、具象表達與與他人分享。未來若有機會,可進一步結合學生真實生活事件、家庭經驗與跨學科素材,使情緒教育更貼近學生生命歷程,深化教學成效。

劉雨柔
桃園市復旦國小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