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心理修復術-女力專題」修復會考後的學生陷入怠惰與迷失的交叉點,亦是轉大人的教育點,恰如學生正整理身邊累積三年的物品與垃圾回收,有聲音說會考後到畢業是國中階段的「垃圾時間」(原指運動賽場:比數懸殊、勝負已定,主力球員退場,替補上場,彷彿只剩一場例行性的收尾),課程活動扭轉這段沒有成績考核壓力的收尾時間,看見學生學習與教育的本質,課程就是從這時間點出發,恰逢母親節氛圍感,巧妙地將兩個課程結合,經由安妮新聞來做為橋樑,搭配出環境、心理韌性和性別議題的結合;健康教育第三章「健康生活實踐家」在於體認個人身心狀態有助於維繫健康環境;校本的自編課程-「社會識界」(是上下學期分屬事件與人物兩大主題的課程,將主題做出延伸的專題),五月母親節時序來到以女性人物為題的「女力專題」,結合「用垃圾蓋學校——一次一個塑膠磚」象牙媽媽的故事,在其中加入美感的設計體驗,在陪伴活動裡,結合手語與拼圖美感藝術,「角落即發現、生活即藝術」共創課程與畢業時刻的成果回憶。
從健康教育的課程出發,再深入「社會『識』界」課程中;從環保議題面向的角落藝術活動帶到心理韌性的桌布體驗創作,最後探索女性人物專題;從物品回歸到人類本身,透過活動帶領與教學平台的分析梳理,讓學生從「認識」到「辨識」雙議題,從教科書的被動接收,到合作學習的主動輸出,進而主動地把握自身的生存狀態與未來走向,而不是處於不自覺的演進潮流之中,認知未來的可能性遠遠超乎想像,如同國三生即將邁入下個階段的未知與無限可能,與學生共同從環境邁入自己心理、行為影響性的探究。
課程目標
- 因應不同生活情境,運用適合的生活技能,促進環境保護行為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 覺察手機使用的習慣與素養,融入心理健康元素,並體認有助於維繫心理健康。
- 分析各時代女性並選擇一女性人物為題,進而完成ORID與平台發表。
教師課後省思
-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上學年同年段的課程是「地球保衛戰-女力專題」,這次課程做了延伸與活動增加,保留學生反饋良好的女力專題的延伸思考,增加桌布製作體驗的美感創作,學生從躺平的課程中,開始做新鮮的嘗試,國中總是制式化的按課表分科上課,突破以往框架,讓學生感受生活是應用各項知識的匯集,學生亦驚奇於最後呈現結果,同時也為自己的教室留在最後的回憶,在有限的時間應用進行課程,但就像三年來一起上課的最後煙火,劃下炫目而燦爛的美好句點。
- 未來的教學規劃:
教學期望在教學正常化的框架下,發展出具有素養價值的課程,因此一直嘗試在不同課程裡帶出同一延伸性的系列課程,原本健康教育課大多是先理念的宣導,能在銜接裡,應用安妮新聞的活動帶至實際面,並搭配學生生活經驗與經歷,會考前後學生落差的學習狀態,整理物品也調整心情,期能在符應部定課程目標的前提,讓課程做最有效的結合應用,讓課程更豐富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