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好朋友 | 美感教育

工具好朋友

課程資訊
  • 學校:高雄市立三民區光武國民小學
  • 教師:鍾宜玲
  • 課堂:閱讀
Read More

課程簡介

在機器、數位、模擬取代操作的時代趨勢下,再加上對工具安全的考量,不管大人小孩,手作的機會越來越少,不但使用器械等較精細的動作訓練匱乏,對家庭五金工具也頗陌生。

安妮新聞第12期第2頁「工具好朋友」,以功能分類介紹工具,內容實用,文本內容深度亦適合二年級學生。除了閱讀的認知學習,由「工具」的基礎意義延伸,讓學生對「工具」的具體或抽象意涵有更深理解,更搭配使用工具創作之創客任務--以一般家庭常見且相對安全的「螺絲起子」為主要工具,用幾個螺絲釘、墊片在已裁好的木塊(本課程為廢棄木材裁切)上組合,創作出造型可愛的機器人鑰匙圈。

本課程素材取得尚稱容易,工作程序亦不複雜,二年級的孩子亦可勝任,最大的特色是使用不同於平日的五金工具與素材創作,孩子認識螺絲起子、螺絲釘、墊片、羊眼釘……等五金工具材料,實際體會磨砂紙、鎖螺絲的工具與力道運用,還可以加入個人創意。雖然鎖螺絲­「加壓、旋轉」的力道運用,對孩子是較大的挑戰,但也因此擴展孩子的經驗,辛苦的工作過程也換來甜蜜的果實,孩子們都覺得很有成就感。

課程目標

  1. 認識常見家庭五金工具名稱及用途,認識素材特性。
  2. 正確使用螺絲起子,發揮創意創作物品。
  3. 了解「工具」的實質與延伸意涵,體會工作中的成就感。

教師課後省思

文本選擇與理解

  1. 難度合宜:針對二年級孩子,「工具好朋友」一文圖文並茂,二下小朋友閱讀起來尚稱流暢,理解亦無困難,教師只要針對部分重點詢問其理解狀況即可。
  2. 「工具」的認識:孩子一般接觸較多的是「文具」,對工具相對陌生,文本以工具的特性來分類,並取了可愛的名稱—如:「螺絲好朋友」、「光明好朋友」……等,協助二年級孩子認識特性,但文字的介紹仍不如實際看到及使用實際的工具。
  3. 「工具」內涵理解:
  • 關於「工具」一詞的認識,學生多能說出「工具」的原始意涵–「工作時使用之器具」,特別提示另一意義–「達成目的的一切事物」,提醒學生更多面向的思考,許多事物都可以成為工具,孩子甚至可說出「工具人」之現代詞彙。
  • 延伸討論:「工具通常不會出現在作品中,但它的重要性如何?」以及「如果有人把你當工具利用,你的感覺如何?」學生對於「被當工具」其實沒有太大的負面回應,也肯定工具的重要,負向情緒可能在成人世界中較容易發生,更多時候是因為「用後即丟」,設計此二問題主要在引導孩子肯定每一個在過程中付出的人,也肯定自己的貢獻(即便結果不一定凸顯自己)。
  • 另一延伸討論:「怎樣的工具可以隨身攜帶?」一開始學生仍朝具體的物品思考,但其實是想要引導其思考「抽象的工具」,但此點對二年級學生而言,稍感困難,筆者直接舉例後引導,學生可以說出如:語言、思考、畫畫……等能力。

搭配活動與任務

工具使用

文章既與工具有關,要認識、體會工具的使用,最直接便是「使用它」,二年級年紀尚幼,因此以螺絲起子為主要使用工具,組合墊片、螺絲釘,再畫上表情,估計學生可以勝任。各項工具、素材使用評估與心得如下:

  • 砂紙:只要事先提醒安全及注意事項,砂紙的使用對二年級學生沒有問題,學生也磨得很高興。
  • 起子:多數二年級學生可以勝任螺絲起子的使用,而且感覺新鮮,但的確有部分學生對於螺絲起子「轉動、鬆開」的腕力使用感到困難,藉此機會讓學生練習轉動及加壓的力道控制。一開始沒有注意到鐵柄長度與施力之關係,實施後發現:學生手小,鐵柄越短施力越容易,若再實施,可鼓勵學生盡量帶家中鐵柄較短的十字起子。
  • 螺絲釘:視木塊大小、厚度調整

螺釘必須與木板(鎖入平面)垂直,對孩子稍具挑戰,學生必須學會如何讓起子與螺釘密合,垂直、加壓施力轉入,但學生可以學習很不一樣的工作體驗,同學也會彼此教導、協助。

正面朝下(眼睛部分)鎖螺絲釘容易,側面鎖螺絲釘(耳朵部分)較難。

針對困難部分,特別是力氣小的孩子,教師可以適時協助先鎖上前段,後面讓學生練習轉動即可。

  • 木塊:

木塊的取得與裁切可能對老師的挑戰較大,可購買4(寬)*1(厚)cm松木條裁切,邊長3~5公分的大小,較為適合。

材質的堅硬程度關係螺釘鎖入容易與否,太乾硬的木材,用力鎖入可能裂開,本課程使用廢棄課椅的材質較為堅硬,挑戰較大,可多幾塊備用。

  • 羊眼釘:羊眼釘徒手鎖入即可,多數學生可以勝任,驚訝的是其中一位小朋友居然自己發現可以用起子的鐵棍插入羊眼釘的孔洞中,以槓桿原理轉動羊眼釘,霎時這位平時不大專注的孩子成為班上的英雄。
  • 鑰匙圈組:要掰開頭位重疊的金屬環與羊眼釘套在一起,對孩子是很大的挑戰,教師必須一組組示範,甚至代為裝入。如果不做鑰匙圈,也可以加皮繩作為項鍊、吊飾……等。

整體說來,鎖螺絲釘的難度較大,有的孩子甚至會有挫折感,但因為此任務使用的是平日孩子較不會用的工具和素材,做的也是不同於平時的手工藝,學生新鮮、好奇以及覺得自己「長大了」的心態下,大部分都能勇於接受挑戰,完成作品。

工序與思考

在呈現創作任務時,特別先呈現「完成樣品」,讓學生推論工具、材料和程序。此作品工序組合並不複雜,教學時老師介紹大致的程序,剩餘的時間便讓孩子們自行創作。

創作與美感

幾個螺絲釘,加上幾筆畫,就可以組合出各種不同的表情,學生在臉譜的造型上盡情發揮創意,有三眼怪、綠臉、哭臉、戴口罩的臉……,一邊創造還會一邊與老師分享,這是他們最喜歡的部分。

協助與信心

訓練(擴展)孩子的手做能力,是本設計的重要目標;手做的課程,會特別鼓勵孩子彼此協助,不但教師省力,孩子也學習如何教導別人。幾位平時較有使用工具經驗、手巧的學生,成了同學羨慕的目標,特別的是其中一位有情緒障礙,平時專注不足,很喜歡自己弄東西的孩子,原本班上同學們不大喜歡與他有瓜葛,但此門課中他很快就把螺絲釘鎖好,還發現了以起子穿過羊眼釘作槓桿轉動的方式,成了許多同學求助的對象,整堂課只見他穿梭同學中協助指導,自信之情溢於言表。

但過程中也發生一位平日極其安靜的小女生,對著作品默默流淚,原因只是「她鎖不上螺絲」,所幸導師發現後立即告知,筆者前往協助鑽下第一個洞,後續也就順利解決。這也提醒筆者在進行此類課程時,通常全班都在頗亢奮的狀態,需要特別關注那些進度較為落後,而且不會求助的孩子-在現代,教孩子如何「開口求助」,都成了必須要教的項目。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則是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與態度,一開始興致勃勃,但的確遇到螺絲釘久久鎖不進去,便會開始煩躁、不耐,所幸大部分孩子都有想要突破的決心,持續到完成。

小小學生也能體會工藝之樂

此門課要使用這些工具,原來的導師頗有疑慮,擔心學生不會使用會受傷,擔心學生拿了工具會玩鬧出意外……,但事實證明只要好好跟孩子提示注意事項,強調彼此互助學習與安全,孩子也能使用這些「大人的」器具,而且頗有成就感。事後班級導師給予的回應,也證實這點。

在學校,基於安全考量、時間因素,我們常常限制孩子使用的器材,其實也框限了孩子的學習和能力。此類活動若非「刻意為之」,一般不會出現在課堂上,但這樣的刻意卻很有價值的,不但訓練孩子思考、手眼協調、工具組合等精細動作,還可以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創意,是很值得再次嘗試的課程。

鍾宜玲
高雄市三民區光武國民小學教師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