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國小四年級社會翰林版本第二單元「家鄉的山與海」,提到山中豐富的生態、自然與人文景觀,吸引人們走向山林 ,體驗森林活動 ,但多變的天氣或突發狀況可能帶來危機。結合《安妮新聞》第 12 期 「工具」之 第 8、9 版「十個最佳生存祕訣」 ,藉由情境想像,選擇野外活動攜帶的隨身物品,與組員表達討論與寫下想法感受 ,哪一種祕訣印象最深刻?原因為何?訓練學生獨立思考 、探求物品的功能性,並畫下其他的求生技巧引導學生做更多面向的思維且說明野外 333 求生知能(3 小時不處理失溫、3 天不喝水、3 星期沒有食物會有生命危險。)
最後, 透過實作 「用一張紙,做出 一個紙杯」,讓學生去試、摺出取水用的紙杯, 它也能成為盛裝採摘野果的容器試著為自己練習求生技巧與增強自主能力 。
課程目標
- 運用 4F 問法,讓學生做更多面向的求生思考。
- 藉由 「探求—想像—實作—反思」步驟,了解野外生存祕訣。
教師課後省思
現在的物質生活便利,將大多事物視為理所當然,隨手開燈、轉開水龍頭就有水 ,走出家門,吃的、用的、穿的商店到處都有 ,學生對於要脫離舒適圈,難以想像。也難以將自身設想在沒電 、 沒水 、沒食物、沒 5G 網路、沒遮蔽物 的 野外 環境裡 ,對於 求生 情境的鋪陳,需要教學者多花心思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