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結合日常生活觀察與社會設計理念,導入「通用設計」的核心精神,透過案例探討、實物觀察與創意設計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設計不只是為多數人服務,更應為弱勢族群創造便利與平等。課程首先從「生活中的不便」出發,學生將思考身邊是否存在設計不良的環境或工具,如太陡的樓梯、不易穿脫的衣服、難以閱讀的菜單等,進而認識通用設計的七大原則,並在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面向中找出可改進的設計機會。
第一堂課透過安妮新聞讀報導讀,讓學生認識不同族群(如身障者、老人、小孩等)在生活中遭遇的障礙,啟發對公平使用的同理與關注。第二堂課觀賞通用設計影片,學生分組分享生活中的「設計不便經驗」,並選擇一項進行通用設計改善提案。第三、四堂課則帶領學生繪製「我的通用設計」學期單,期望學生從觀察—思考—設計的過程中,培養社會參與意識與實踐創造力。
課程目標
一、藉由閱覽安妮新聞第九期-人人都需要通用設計,認識並理解通用設計的理念。
二、從通用設計影片中學會從生活中觀察各族群使用產品或環境時的困難點。
三、理解設計的公平性與包容性,體會為「所有人」設計的意義。
四、完成【我的通用設計】學習單。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閱讀理解程度落差大,程度好的孩子一拿到報紙就非常認真閱覽。對於老師提問也能有所回應,準確說出第9期報紙所想呈現重點。程度差的孩子則是興致缺缺,需要老師給予許多的提示而回應,或藉由增加其他媒介做輔助(ex: 相關影片),完成相關活動,讓此主題課程更為完善。
課堂中,學生最感興趣的是食與衣的議題,像是「適用各種族群的菜單」、「肢障人士輪椅」等設計,讓他們感受到設計其實是很貼近人的需求。最後,學生在學習單畫出通用設計草圖時容易聚焦在創意,但較少考慮實作可行性與既有設計背景,建議未來課程可透過更多設計演進與技術實例輔助,幫助學生將創意具體化並應用在實際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