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閱讀與研究 | 美感教育

專題閱讀與研究

課程資訊
  • 學校:台北市立大同高中
  • 教師:劉曉恬
  • 課堂:專題閱讀與研究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課程操作時間安排於高中三年級下學期的「專題閱讀與研究」課程階段,設計理念緊扣學生在此期間的心理狀態與人生轉折。課程連結到學生開始請「身心調適假」的現象,反映出他們對於情緒穩定的需求。同時,也考量到學生正面對學測成績公布、個人申請結果放榜,以及是否參加分科測驗等關鍵抉擇,往往情緒起伏劇烈,甚至因結果不如預期而感到挫敗與沮喪。在這樣的情境下,我設計了以「人權╱空間」為主軸的課程,透過多元文本如影視作品《天才少女福爾摩斯》、《白老虎》,報導文學《跳舞的熊》,文學經典如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以及《安妮日記》等,並結合藝術特展《觀音.聽時》、《意識之屋》,引導學生反思個體與社會、身心與空間之間的關係,並找到心中的颱風眼,梳理屬於自己的「情緒無風帶」。

因此,課程最終以「我的緊急心靈避難所」為成果設計主題,學生需以明信片形式呈現自己的心靈棲地。透過此創作過程,學生得以深入理解自我、進行情緒覺察,進一步強化其「情緒智力」與心理韌性。

課程目標

  • 引導學生理解「人權╱空間」的議題,並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批判性閱讀與反思。
  • 幫助學生在升學壓力與心理波動期間,透過閱讀與藝術進行情緒調節與自我探索。
  • 強化學生的情緒覺察與表達能力,提升其情緒智力(EQ)。
  • 培養學生整合性閱讀、分析與創作的能力,並能以圖文創作回應社會與自我議題。
  • 促進學生同理心與社會關懷,理解不同處境中的個體經驗與選擇。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操作時間落在高三學生情緒波動較大的學期,學生正歷經學測放榜、個人申請、是否參加分科測驗等重要抉擇,因此,學生在這段期間情緒起伏較大。因此,我在課程設計上避免給予過重的課業壓力,改以情緒覺察與自我理解為核心,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回到自身的內在感受,畢竟讓「察覺自己」並進一步地讓「自己感到安全」是一輩子的課題。我在實施過程中觀察到幾點值得思考之處:

  1. 學生在創作「心靈避難所明信片」時,普遍表現出高度投入與真誠表述,但也有少數學生面對自我情緒仍顯得抗拒或迴避,未來可增加團體分享與分組對話,引導彼此支持與共鳴。
  2. 時間掌控需再調整。因本課程涉及跨媒材創作與文本閱讀,實際教學時需預留較充裕的討論與發想時間,避免學生為趕進度而犧牲最終成品的品質。
劉曉恬
台北市立大同高中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