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新聞與國語日報比較與人際關係探討 | 美感教育

安妮新聞與國語日報比較與人際關係探討

課程資訊
  • 學校:新北市三重區正義國民小學
  • 教師:郭姵妤
  • 課堂:國語、數學、社會、藝術、綜合、閱讀、校本
Read More

課程簡介

這堂課程引導學生透過《安妮新聞》與《國語日報》的比較,探討新聞設計的初衷與表達方式。首先,學生比對兩份報紙的異同,並透過圖片與標題概覽《安妮新聞》的核心主題。接著,課程從生活小故事切入,圍繞「朋友」主題,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鼓勵學生發表多元觀點,並將不同想法記錄於黑板,讓孩子理解,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僅限於二選一。

課程進一步引入「內向—外向數線」,讓學生在黑板上標記自身個性所在位置,並透過全班分享,體會每個人的感受與表達方式皆有差異,沒有絕對的對錯,唯有透過同理心才能理解彼此。如同故事中的小伊與小禰,儘管立場不同,但若缺乏同理,小炭將陷入兩難。

最後,學生將透過《安妮新聞》第6、7頁的心理測驗,探索自己的性格特質,並與朋友互動,進一步發現彼此的相似與不同,深化對人際關係的理解。

課程目標

  1. 比較發現《安妮新聞》與《國語日報》的異同處。
  2. 依照情境,分享自己會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
  3. 理解因為每個人各型、思維不同,應試圖同理他人,人際關係問題才有辦法解決。

教師課後省思

  1. 對報紙形式的迷思
    科技化之後,學生對於紙本報紙較少接觸,所以是陌生的。本班四年級的學生如果沒有因為班級推動國語日報讀報,可能對紙本報紙接觸的機會更少,所以報紙導讀有必要存在。尤其安妮新聞多半是主題式連貫呼應安排,編排方式更是與一般報紙不同,值得提醒學生留意。
  2. 字體偏小,文字量大
    中年級才開始轉為全中文字的閱讀模式,逐漸抽離注音符號,但安妮新聞為沒有注音的版本,為減輕閱讀負荷,需要老師協助導讀或是任務的切割,並且進行討論,以減輕閱讀負荷,否則孩子多半無法獨力完成閱讀。
  3. 文章具一定深度
    雖然後面有幾篇文章與道德兩難及哲學問題有關,對四年級的孩子很難,也許現在讀完沒辦法理解,但我覺得就是在心裡埋下根基。所幸後面還有其他簡單式的短訊息和小測驗可供閱讀,所以整體來說,我覺得四年級的學生在引導下閱讀安妮新聞是沒問題的。
郭姵妤
新北市三重區正義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