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表情間:從象形到創新字體的詩文探索之旅 | 美感教育

字在表情間:從象形到創新字體的詩文探索之旅

課程資訊
  • 學校: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 雙語部
  • 教師:劉玟秀
  • 課堂:國文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從象形文字到表情符號:如果法老王也可以傳簡訊」為主軸,分為閱讀理解、符號應用、造字分析與評鑑創作四大主題,結合生涯發展與環保再生議題,啟發學生多元思考與創意表達,開啟「字」與「我」的對話。

在閱讀理解單元,學生透過《安妮新聞》的任務導向閱讀,培養文本分析與資訊整合能力,並分享心得以提升表達自信。接著,符號應用單元帶領學生探討象形文字與表情符號的設計原理,並以符號為題進行自我介紹,展現個人特質與符號間的聯繫。

在造字分析單元,學生從姓名出發,探索字體演變史與名字背後的文化意涵,並在專業自由寫手指導下,設計得以展現美學與自我價值的字型。最後,評鑑創作單元以「剪一首詩」活動為核心,引導學生回收新聞素材拼貼成五行詩,並透過展覽形式交流,深化對文字藝術的欣賞與理解。

課程目標

  • 知識
  1. 學生能了解《安妮新聞》的版面結構與內容特色。
  2. 學生能識別象形文字、表情符號與現代文字之間的發展脈絡與設計元素。
  3. 學生能掌握造字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基本概念。
  4. 學生能理解自由詩的基本結構及其創作方法。
  • 理解
  1. 學生能理解文字、圖像與符號之間的關聯性及其在表達情感與意義中的作用。
  2. 學生能分析自己的姓名組成與命名意涵,理解文字在文化與個人層面的深度。
  3. 學生能體會循環再利用概念在文字與創作中的應用價值。
  • 應用
  1. 學生能摘要《安妮新聞》內容,進行小組討論與分享。
  2. 學生能設計以表情符號為主題的自我介紹,並結合個人特質進行表達。
  3. 學生能應用造字法設計個人專屬字體,並製作成名片貼紙。
  4. 學生能選取並拼貼文字素材,創作具詩意與想像力的五行詩。
  • 分析
  1. 學生能比較不同文字媒材(象形文字、報章雜誌、表情符號)的表現方式與意義。
  2. 學生能分析字體設計的演變過程及其在文化與美學中的應用價值。
  3. 學生能評估創作的詩歌風格(如社會寫實、自然山水等),並討論其藝術特色與情感表達。
  • 評鑑
  1. 學生能參與小詩展覽,根據審美與標準選出三篇喜愛的詩作,並說明理由。
  2. 學生能討論與評估最受歡迎詩作的構成要素(如詩意、創意、表現力)。
  3. 學生能根據同儕反饋與自我審視,作為下次撰寫小詩的參考目標。
  • 創作
  1. 學生能設計專屬字體並完成名片設計,展現個人特色。
  2. 學生能以《安妮新聞》及其他報章雜誌的文字為素材,創作一首五行詩。
  3. 學生能書寫創作理念,並透過展覽分享與同儕交流作品成果。

教師課後省思

  •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1. 學生在準備「表情符號與我」的演說時,陷入膠著,多數學生的演說僅一分鐘,教師需提供更多鷹架與引導。
  2. 學生在「剪一首詩」創作原定兩小時的課程可以完成,然而僅有五分之一的學生達成,多數學生需三小時的創作時間。另外,教師提供剪貼字詞的指引時,有不少學生會猶豫不決,耗費許多時間為要剪下的字詞感到焦慮,最後為了讓詩句通順流暢,學生仍會額外剪下心中所需的字詞,因此花費不少時間方完成創作。
  3. 學生在「五行詩展覽」時,有不少學生仍會根據同儕關係進行票選,或者互相票選彼此,此即偏離教師原定的教學目標,未能達成完善的鑑賞學習。

未來教學規劃

  1. 未來在引導學生進行「表情符號與我」演說時,除了提供引導語外,可提供學生演說模板參考,讓學生更安心,也更有方向的準備演說。
  2. 未來在「剪一首詩」的教學時,教學安排可設定為四小時。為了使學生更有方向的剪下字詞,可於課堂一開始向學生說明,剪完字詞後將進行五行詩創作,讓學生更有方向的尋找字詞。或者邀請學生放鬆自由的剪字詞,最後缺少的字詞仍可以加碼剪下。
  3. 未來在辦理「五行詩展覽」時,可改為線上展覽,讓學生匿名票選,避免受同儕關係壓力所左右。
劉玟秀
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 雙語部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