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這堂課以「節慶」為主題,透過課程引導學生理解節慶的多元意義與文化背景,並創造屬於自己的紀念日。學生將學習如何反思節慶的意義,並在此基礎上發揮創意,設計一個個人化的紀念日。課程的主要目標是促使學生思考節慶如何與個人或社會的價值觀產生聯繫,同時提升學生的寫作與表達能力,以及觀察與美感力。在課程中,學生將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創造的紀念日,並從中反思這些紀念日所承載的文化與情感價值。藉由主題課程,學生不僅能增進對節慶的理解,還能提高批判性思維,學會如何設計有意義的活動與紀念方式,並更深入了解節慶的真正意涵。
課程目標
(1)學生能夠理解不同文化或社會背景下節慶的功能與意義,並反思如何透過節慶表達情感與
價值觀。
(2)學生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紀念日,並能清楚表達該紀念日的意義、慶祝方式及其重要性。
(3)學生能夠反思節慶是否只是傳統儀式,還是能夠代表個人或團體的價值觀,並從中發現意義的多樣性。
(4)學生透過課程可以選擇生命中對他們有特殊意義的時刻,這有助於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人生故事,進而增進自我認識。
教師課後省思
透過這次安妮新聞主題式課程的施作,我發現學生對節日與紀念日的理解有了新的視角,尤其在設計專屬紀念日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學會了如何賦予個人重要時刻意義,也開始反思節慶與文化背景之間的關聯。雖然大多數學生未能將節日與自己生命經驗深度連結,這可能與年齡與生活經驗的豐富程度有關,但有部分學生展現了感性的一面。比如,一位學生將三峽車禍事件與紀念日結合,設計了紀念日來紀念過世的孩子,這樣的舉動顯示了學生的同理心,並讓我看到生命教育的實踐。
在課程中,學生不僅學習了如何設計屬於自己的紀念日,還通過查詢世界節日,將國際教育融入其中,讓他們對不同國家的節慶與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全球視野,也促使他們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節日進行比較與反思,進而提升了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總結來說,這堂課不僅是知識學習的過程,更是情感教育與文化理解的探索。學生在設計紀念日的同時,也在學習如何表達對生命的尊重與對他人情感的關注,這些都是生命教育與國際教育的重要內涵。
針對安妮新聞課程的未來規劃,我希望能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全球文化的認識與反思,並將課程內容延伸至更多元的社會議題。例如,除了節慶與紀念日外,未來可以探討環境保護、人權、科技發展等全球性議題,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理解世界。同時,課程也可以增設更多的互動環節,像是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促進學生對於時事與社會議題的討論與思考。
在教學方法上,未來可考慮加入數位媒體工具,如利用網路資源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並進行線上討論與分享。透過這些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也能激發他們對國際事件的興趣與關注。
最後,我希望能鼓勵學生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中,將他們的學習成果轉化為具體行動,無論是在校園內外,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更深入地理解並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