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 | 美感教育

夢想

課程資訊
  • 學校:臺北市士林區雨農國小
  • 教師:陳麒元
  • 課堂:閱讀
Read More

課程簡介

以巴布狄倫與夢想為主題,規劃9節課的教學活動。

(1)風中飄盪:以認識《風中飄盪》為主題。教師運用繪本與歌曲,讓學生認識《風中飄盪》這部作品,並引導學生分享感受。

(2)Who is巴布狄倫?:以認識巴布狄倫為主題。教師運用簡報,讓學生認識巴布狄倫的故事與其作品。閱讀紙本報紙,分享報紙與教師介紹內容的差異性,強調運用不同角度來整理資訊時,所獲得到的成果是不同的。

(3)夢想是什麼?:以創作夢想為主題。教師運用紙本報紙與數位媒材,引導學生用文字創作夢想、用圖畫創作夢想、用數位工具生成夢想。

(4)我的能力值:以理解自己為主題。教師運用數位平台,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特質、分享自己的想法,完成能力值圖表。

課程目標

  1. 引導學生完成課堂任務,並進行發表。
  2. 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特質,並能提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式。
  3. 引導學生欣賞同學的特質,並能彼此尊重。

教師課後省思

第一主題-風中飄盪:因為《風中飄盪》這首歌曲與現今的流行歌截然不同,所以讓學生欣賞之前,必須先引導學生知道不同的時代有不同喜好的事物。

第二主題-:Who is 巴布狄倫?:

(1)教師製作的教學簡報與安妮新聞中提到巴布狄倫的內容重點不同,剛好可以引導學生察覺運用不同角度來整理資訊時,所獲得到的成果是不同的。

(2)加入巴布狄倫是否適合領諾貝爾文學獎的議題討論,學生熱衷於表達想法與討論。

(3)介紹巴布狄倫其他的作品時,仍需向學生再次說明,不同的時代有不同喜好的事物。

第三主題:夢想是什麼?:

(1)擔心學生沒有用文字進行創作的經驗,又怕教師提供引導後,學生的想法會被侷限。經過評估後,最後採取事先調查的作法,若如果學生需要協助,教師可以提供文字段落讓學生參考,以幫助他們能完成創作。

(2)文字創作之後,引導學生將段落文字用圖畫呈現,最後再用數位工具生圖,能讓學生關注到自己的作品可以有不同面向的呈現方式,學生表示很喜歡這樣的創作。

第四主題:我的能力值:運用數位工具呈現自己的能力值,結合自己未來生活的期許,可以使學生檢視自己哪裡能再加油。若能繼續提出進步的方法,那就更完美了。

整體課程:

未來的課程規劃,期許可以運用更多安妮新聞的版面,擴充學生的視野,使課程更多元豐富。

陳麒元
臺北市士林區雨農國小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