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加深加廣課程本校採兩節連堂方式實施,前半學期為基本設計共18節課,後半學期為新媒體藝術也共18節課。本次課程除第一節基本設計概述外,選用兩大主題-博物學與穿搭比例,均與學生生活強烈相關。
博物學著重在「觀察」,選用合宜的方式進行有意識地觀察與採集,藉由解剖與圖鑑繪製,幫助自己更深入理解觀察對象的表與裡。利用雷達圖幫助去除盲點與偏好,讓圖鑑可看性與可信度更完整。再利用分類命名使圖鑑有體系的再現,抓出脈絡。
穿搭比例則是引導學生發現比例的美感,透過測量生活物件與自己的身形,發現存在比例關係。藉由尋找與測量美醜穿搭圖片,試著找出優劣比例,再經過自行操作身形紙卡的比例分割試驗,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服飾穿搭比例,並探討自己喜愛的原因、比例與美感的關連性為何。最後透過比例改造實作與個人穿搭秀才驗證本課程所學。
美感預期成果
- 藉由博物學觀察能發現校園中的問題,並能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 建立學生博物學式的觀察能力,能分辨事實與觀點,觀察事實後繪製圖鑑,歸納演繹將對象物進行分類與命名,並從中找出脈絡,並期待提升認識後可以發現問題,建立自己的觀點,最終能形成初步的學問。
- 透過測量生活物件與自己的身材,理解比例的概念與美感,學會用比例的眼光觀看生活中的視覺對象,發現比例能形塑物體的個性,影響觀者感受。
- 透過分析美醜服飾穿搭圖片,找出其比例關係,利用的比例分割來提升美感,用合宜服裝搭配的分割來優化自己的身材比例,呈現出自己想表達的個性感覺。
教師課後省思
對於事實與觀點的分辨,大部分的學生都可以藉由繪圖(插畫與寫實)理解粗淺的原則,但進入生活脈絡或新聞事件的討論時,就會開始出現混淆與模糊的地方,需要放慢節奏,給學生多點思考空間。
圖鑑的繪製其實四小時還是不夠的,但實際上的上課時間橫跨三周,所以半數以上的學生過程中都帶回家繼續努力完成,也不失為解決時間不夠的方法之一。
學生反應最後一節課的實際穿搭測試讓他們最有感,有思考未來應該可以在每個小章節(穿搭部位),都增加實作,也讓課程更接近實際生活經驗。
- 01設計的範疇
認識設計的各項領域、相關應用與未來出路。
- 02設計的範疇
認識設計的各項領域、相關應用與未來出路。
- 03博物學概述
如何「觀察」?分辨事實與觀點。
- 04博物學概述
如何「觀察」?分辨事實與觀點。
- 05博物學─校園觀察與紀錄
實地觀察、質感採集、訪談紀錄。
- 06博物學─校園觀察與紀錄
實地觀察、質感採集、訪談紀錄。
- 07博物學─校園圖鑑繪製
雷達圖分析,圖鑑解剖與繪製。
- 08博物學─校園圖鑑繪製
雷達圖分析,圖鑑解剖與繪製。
- 09博物學─校園圖鑑:分類與命名
分類與命名使圖鑑有體系地再現,成果發表。
- 010博物學─校園圖鑑:分類與命名
分類與命名使圖鑑有體系地再現,成果發表。
- 011美感比例─生活與觀察
理解生活中的比例與模矩,訓練比例之眼。
- 012美感比例─生活與觀察
理解生活中的比例與模矩,訓練比例之眼。
- 013美感比例─合身、腰線、皮帶
操作比例小工具,案例檢視,衣物實作。
- 014美感比例─合身、腰線、皮帶
操作比例小工具,案例檢視,衣物實作。
- 015美感比例─裙、褲、鞋襪、袖子、配件
操作比例小工具,案例檢視,衣物實作。
- 016美感比例─裙、褲、鞋襪、袖子、配件
操作比例小工具,案例檢視,衣物實作。
- 017美感比例─實戰
1.案例分析、改變比例調整風格實作。 2.個人穿搭秀與互評。
- 018美感比例─實戰
1.案例分析、改變比例調整風格實作。 2.個人穿搭秀與互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