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從國際教育的課程-世界的博物館,介紹博物館存在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功能,與結合結合國語課本《建築界的長頸鹿》瞭解高樓建築在現代城市所扮演的功能,最後進永續城鄉的議題。
(1)從博物館到建築:博物館收藏各國在歷史洪流中,最為精粹的文物。從文物中,人們得以知悉過往的文化傳承脈絡及先人所留下的生活痕跡、文物功用及建築設計。依現行各地博物館多為歷經時代更迭後保留的重要遺產。從建築結構可窺古代生活方式及推測人們互動情形。
(2)從建築到城市型態:從古至今的建築型態改變,明白城市在歷史演變過程,人們的生活、文化習俗是如何改變。在課堂中,從螞蟻的穴居結構,對照到土耳其的穴居生活,再比對於多數地面高樓建築,明白其自然環境、人文互動,與時代變遷的交互作用。
(3)從城市型態到城市規劃:不論是地面或地下的城市型態,都在建造適合各個時代的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城市是人為的產物。因此,規劃一座適宜人居的城市,必須考量城市特色、生活機能、交通連結、歷史古蹟的保存,以及生態綠地的保留,兼顧各方的需求,來達到永續城鄉的發展。
課程目標
- 認識各國博物館及其建築。
- 認識建築形狀及設計圖。
- 從超高建築對於城市的功用,瞭解特色建築對城市、土地、生態、經濟的影響。
- 瞭解各種城市型態與生活。
- 打造理想城市:打造自己的理想城市-竹北市城市規劃師的體驗。
教師課後省思
A.跨領域合作的備課省思:這是第一次與國際教育跨領域合作的課程。達成課程共識是重要的開始。我們先設定課程設計以「體驗」為中心。因此,先以不更動原定課程計劃最小調整為主。分工教學是第二個共識,這樣可以避免相同的教學內容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最後,討論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以海報製作完成城市規劃的不同區塊來呈現規劃概念。
B.把生硬的城市概念具體化:影像呈現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城市具體化的方式。在本次課程執行中,利用國語課本的《建築界的長頸鹿》配合《安妮新聞》第13期的城市內容,讓學生透過閱讀報紙、課文學習加上國際教育課程的實施,使學生透過不同素材、不同面向了解「城市」。最後,以團隊的「規劃師」的角度,體驗規劃城市團隊需如何保留綠地、生態、生活便利,以及聯外交通的設計,讓學生更明確了解城鄉永續發展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