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散策—物導向的城市觀察 | 美感教育

城市散策—物導向的城市觀察

課程資訊
  • 學校: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
  • 教師:徐銘謙
  • 課堂:美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以城市美學的主題式課程,從「構成」的美感構面中,引導學生學習排版與視覺傳達的設計能力,最終產出「城市散策」網站,以網頁設計進行城市空間的踏查與設計思考。透過課程活動引導學生做中學,從日常生活、平面設計與空間中的城市規劃等三個向度,探索認識、並應用構成的美感思維,培養學生對城市美學的敏感度與實踐能力。

課程目標

  • 發現生活中的構成美感,並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 認識構成美感,並運用於排版設計當中
  • 學習物導向的設計思維,並運用於城市空間中的構成踏查
  • 運用視覺傳達能力,以網頁設計進行城市空間的設計思考

教師課後省思

  • 一開始在帶出去校外踏查時,發現學生比較容易走馬看花,或是引導問題比較容易快速回答完成。但在後面的課程中,帶入速寫的概念於物件觀察時,發現相比文字紀錄與拍攝,學生更可以從繪畫的過程中,積極地觀察與細緻體驗物件的狀態。如果在下次進行同樣的課程時,會更早將速寫的概念加入觀察練習,並更深入地連結產品設計與物件速寫觀察的關係,讓學生更能自發性地打開觀察的眼睛。
  • 原本對於成果的網頁製作比較偏向設計與應用美術,但後面發現有些學生選擇的主題不全然偏向完全實用性的設計導向,而是比較偏向當代藝術概念的創作,像是有的學生選擇的觀察物件主題是:城市中具有封閉功能的線條、城市中的時間感等等。但我自己也覺得是個很有趣的視角,所以有把主題的範圍擴大,除了對於物件的觀察與城市設計的關係,也可以從物件背後的抽象概念出發,以藝術創作作為一種對於城市設計提問的方法,將設計的領域更擴大到概念性的思考。
  • 原訂的課程架構順序為:➊生活中的構成(體驗)> ➋平面中的構成(排版)> ➌空間中的構成(城市踏查)。但後面才發現期末學生的課業壓力比較大,建議可以將順序改為➊生活中的構成(體驗)> ➌空間中的構成(城市踏查)> ➋平面中的構成(排版),讓主要活動「空間中的構成(城市踏查)」可以在期中末期完成,最後再進入到「平面中的構成(排版)」,順便用所學的排版技能,直接進行該課程的學習歷程檔案製作,這樣期末可以比較偏向總結性的統整,學生的期末壓力也比較不會那麼大。
徐銘謙
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