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親子共讀與晨讀——安妮新聞《聆聽特刊》
本課程活動針對八年級學生,旨在培養他們的聆聽能力、閱讀素養以及同理心,並促進親子間的交流。活動分為兩次早修時間和一次周末親子共讀,每次約30分鐘。
第一次早修活動中,學生將接觸《安妮新聞》及其美感計畫,通過觀察和觸摸紙質版報紙,了解其與其他報紙的不同。接著,學生將使用平板瀏覽《安妮新聞》的美感計畫網站,熟悉其內容和設計風格,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版別和新聞內容,與同學分享討論。
第二次早修活動則側重於聆聽體驗。學生將閱讀《安妮新聞》,並使用平板聆聽《臺灣聲音地圖計畫》。透過這一活動,學生將感受不同的聲音來源,提升他們的聆聽能力和感受力,並在小組中分享聆聽感受與想法。
週末的親子共讀活動旨在促進家庭成員間的交流。學生與家長將各自選出《安妮新聞》中最喜歡的五則內容,並選擇一篇印象最深刻的文章進行深入分析,使用ORID或5W1H方法進行討論。最後,學生將撰寫100字心得,總結自己的閱讀與聆聽體驗。
透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將學會尊重與同理他人,並通過有意識地聆聽和閱讀,更加細緻地感受自己和這個世界。
課程目標
- 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和聆聽能力。
- 增強學生的同理心與自我覺察能力。
- 透過親子共讀活動,促進家庭成員間的交流與理解。
教師課後省思
在安妮新聞的使用上,加強跨學科聯繫結合語文、音樂和美術課程,進行跨學科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和體驗美感教育。可以在國文領域的教學中融入,能帶給學生不一樣的美感體驗。<聆聽特刊>的設計包含「同理式聆聽(尊重、察覺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欣賞式聆聽(理解與體會美感,專注的聽覺使用)」,以及「積極地聆聽(包含對話、溝通與互動學習)」等概念,文章相當多元,但因本學習申請報紙後到學期末僅有短短兩個月,為未能進行主題式探討,有點可惜。
而在在聆聽《臺灣聲音地圖計畫》時,可以鼓勵學生閉上眼睛,專注於聆聽,並記錄自己聽到的聲音和感受,也可以搭配寫作活動,未來更可以增加戶外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到自然環境中進行聲音採集,或參加音樂會和藝術展覽,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
因為在班級中實施親子共讀約一年半,與孩子家長以培養良好默契,孩子也有在早修時間建立閱讀習慣,要把閱讀帶入生活以及家庭是更重要的一環。
這一課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聆聽能力和閱讀素養,還能促進親子關係,實現全面的美感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