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眼中的幸福公式 | 美感教育

哲學家眼中的幸福公式

課程資訊
  • 學校:苗栗縣頭份國民中學
  • 教師:王傑瑞
  • 課堂:國文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核心概念:

  • 探索幸福的本質:透過哲學家的觀點,引導學生思考幸福的定義與構成,並透過不同理論探討幸福的可變性與多元樣貌,使學生能夠建立個人化的幸福觀念,進—步理解自身的需求與價值。
  • 認識自我價值:鼓勵學生反思個人特質、人生觀與價值觀,並將其融入對幸福的理解。透過自我檢視與價值探索活動,幫助學生辨識自身的核心價值觀,並學習如何透過日常行為體現這些價值,提升自我肯定感。
  • 建構個人幸福公式:協助學生結合哲學思考與個人經驗,建立獨特的幸福公式。此公式應能反映學生的個人需求、興趣與理想,並透過理性思辨與實踐來檢驗其可行性,讓學生能在現實生活中真正體驗幸福的可能性。

理論基礎:

  • 哲學的幸福觀:參考不同哲學家對幸福的定義與詮釋,如亞里士多德的「幸福即最高善」、康德的「道德與幸福的關聯」、米爾的「功利主義幸福觀」等,並討論這些理論如何適用於當代社會的幸福追求。
  • 心理學的幸福理論:例如,幸福方程式的概念,強調性格、健康、人際關係和自我評價等因素對幸福的影響。結合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幫助學生了解如何透過行動與習慣培養穩定而持久的幸福感。
  • 社會文化影響:探討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形塑人們對幸福的理解,並分析經濟發展、社會價值觀與家庭教育等因素如何影響幸福感受,讓學生能在多元文化的視角下理解幸福的相對性。

設計原則:

  • 引導式學習:教師引導,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索,並透過開放式問題與案例分析,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獨立思考能力。
  • 反思性學習:鼓勵學生反思個人經驗與價值觀,透過自我書寫、討論與情境模擬活動,讓學生能夠深化對幸福的理解,並發展出適合自己的幸福策略。
  • 實踐性學習:鼓勵學生將所學應用於生活實踐,例如制定個人幸福計畫、實行每日正向行為等,讓幸福不只是理論概念,而是可操作的生活方式。
  • 多元學習方式:透過閱讀、討論、寫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幸福的概念,並透過團體合作與個人探索,提升學習成效與參與度。

課程目標

  • 理解幸福的多元概念:讓學生認識不同哲學家、心理學家對幸福的詮釋.並能夠比較各種幸福觀的異同。
  • 提升自我覺察能力:透過反思活動.幫助學生深入探索自身價值觀、興趣與個人優勢,建立更清晰的自我認知。
  • 建立可實踐的幸福策略:協助學生制定個人幸福計畫,透過實踐與調整,讓幸福成為日常生活的—部分,而非遙不可及的概念。
  • 培養感恩與正向心理:透過幸福日記與生活實踐,幫助學生學習如何關注生活中的正向元素,提升情緒管理與抗壓能力。
  • 促進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透過小組討論與合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人際互動對幸福的影響,並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以促進社會幸福感。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的回饋與心得分享

  • 這門課讓我重新思考幸福的意義,發現幸福不只是快樂,而是更深層次的滿足。
  • 設計幸福公式讓我開始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原來快樂是可以主動創造的。
  • 討論嫦娥奔月的原因.讓我更清楚自己的價值觀.也學會尊重他人的幸福觀。
  • 透過《安妮新聞》我發現幸福其實與物質條件無關,而是來自於內心的穩定與滿足。

教師的反思與改進方向

  • 學生對幸福議題的興趣比預期更高,未來可加入更多議題討論,讓學生更有參與感。
  • 幸福公式和魚骨圖的效度良好.可以進—步設計後續行動計畫,將所學落實於生活。
  • 與嫦娥換位思考能夠幫助學生體驗不同幸福觀,未來可嘗試設計更多深入的清境。
  • 哲學理論部分較抽象,部分學生反映理解有難度.未來可使用更多實例來輔助說明。
李佩倫
苗栗縣竹南鎮照南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